“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进入高温潮湿闷热的三伏天,眼下正是传统中医“冬病夏治”的好时期。每天早上7时开始,嘉兴市秀洲区人民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杨群月就忙碌起来,一个上午就有近100人来冬病夏治。
近年来,随着秀洲吹响建设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集结号”,扩大延伸中医药服务覆盖面和可及性,中医养生这股风逐渐走俏。
当下医院情况如何?贴三伏贴有哪些讲究?“冬病夏治”还有哪些特色疗法?近日,记者走访了秀洲区人民医院中医馆一探究竟。
来贴敷的年轻人
数量明显增加
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随后做好标记,将三伏贴敷在皮肤表面,轻轻按压确保贴合,一次贴敷就完成了。
“下一贴下礼拜再过来就行,注意今天不要做剧烈运动,也尽量避免空调房里冷风直吹。”下午3时,市民小王(化姓)一边听着护士的叮嘱,一边从椅子上站起来。
小王告诉记者,每到冬天,她便手脚冰凉,怎么捂也捂不热,“听朋友说,这是‘体寒’的症状,贴三伏贴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于是今天趁着休息赶紧过来试一下。”
杨群月介绍,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自然界中阳气也逐渐达到鼎盛,这时候借助“温”“热”的力量,毛孔的疏散,有利于药物吸收、渗透,也是驱除体内伏寒的最佳时机,此时贴敷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伏贴可起到温阳益气、温经散寒、温通血脉、扶正培元的效果。
“三伏贴适合大多数人群,尤其对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小孩,以及体虚易感的成年人效果较好。”杨群月说,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科、儿科、骨科、亚健康等的调理,都具有一定优势,疗效确切。
杨群月向记者展示了他揣在身上的预约本,翻开预约本密密麻麻的记录,最晚的预约已经排到8月5日。他说,和往年相比,今年前来贴敷的市民年轻人数量明显增加,但总的来说还是中老年群体居多,有的甚至一大早就来到了医院等候。“近几年来,我们发现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贴敷,为了方便他们的时间,我们还加了班,中午也开放养生门诊,每周三和周五晚上还开通了夜间门诊。”从7月15日至今,全院约贴敷450人次,6000余贴。
三伏贴一般为每伏贴一次。今年是闰二伏,因此一共贴4次。因为工作原因错过入伏第一天贴敷怎么办?杨群月表示,贴敷不必局限在初伏、中伏、末伏当天,“只要在三伏天内,保证完成一个疗程即可。”
背上摆“龙骨”
冬病夏治有了新方案
除了三伏贴,“冬病夏治”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记者了解到,隔姜炙、针灸、耳穴压豆、药物内服等,也是常见治疗方法。
在秀洲区人民医院中医馆操作间,一股浓郁的艾草味和生姜味扑鼻而来,每位趴着的患者背上都放着一排“龙骨”,杨群月说这是他结合了浙江省中医院的新技术,在配合自己多年来做的督脉灸技术的创新何升级上搞的“新式武器”--督脉龙骨灸。
采用特制的中药粉末,经过精心配比并混合姜汁与姜沫,借助竹制龙骨的独特设计,不仅提升了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还保证了温热刺激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使整个治疗过程更加舒适且高效。用于治疗各类慢性、虚寒性疾病以及颈肩腰腿痛等。
一旁,切姜声不时传来。“这是我们‘冬病夏治’里的隔姜灸,每日采购新鲜姜和三年陈以上的艾灸结合起来,既可以益脾胃,又能温中降逆、止呕吐,除湿气。”杨群月介绍。
在一旁的桌上,放着几罐咖啡豆模样的棕色“豆子”,它们是用于三伏贴的药丸,个头只比咖啡豆大一些。将药丸放到敷贴上,轻轻一压,圆圆的药丸便瞬间变成扁扁的“小饼”,覆盖在敷贴上。
杨群月告诉记者,用于三伏贴的中药精而专,在基准方不变的情况下,他们每年会根据病人的反馈,对配方进行微调。
“我已经连续五六年来找杨医生贴三伏贴了,因为我是‘老气管炎’了,以前一到冬天就担惊受怕,五六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状态都好多了,生病感冒的都少了。”70多岁的沈全根一边贴着三伏贴,一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经常咳嗽,一到冬天支气管炎还会发作,一发病就要病好久,为此感到很苦恼。现在因为贴着三伏贴觉得有用,经常向朋友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三伏贴也有禁忌人群:6岁以下小儿和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对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患者、敷贴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患有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的患者等,都不适合敷三伏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