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老宅大院附近有一空地,常有丝瓜种植,夏季,丝瓜花黄,清淡雅致,茎蔓绕藤,叶茂遮荫,初秋时节,丝瓜花落之时,嫩绿小丝瓜便从架上垂挂下来,此时,其他枝头会同时长出许多新花,黄花、绿瓜形成一幅风景,煞是好看。
当时,夏季没有空调,晚饭过后,大家都喜欢到院外纳凉,记得爷爷时常在丝瓜架下摆上一壶凉茶,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我们讲《水浒》与三国等故事,炎日的夏季,丝瓜架下,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
等到深秋季节,没有采摘的丝瓜渐渐变老、枯萎,剥皮去籽,奶奶常做成丝瓜络,是当时刷锅洗碗常用洁具,非常环保。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诗句提到“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说明宋代已有用丝瓜洗磨砚习俗。
丝瓜为美食,自古受人喜爱
伏天丝瓜赛人参,丝瓜其味鲜美,营养丰富,自古有食疗价值,尤其适宜三伏天食用。丝瓜在各地菜谱中有许多名菜,如川菜“滚龙丝瓜”、淮扬菜“菱肉丝瓜”,湘菜“干贝丝瓜”、江苏菜“丝瓜炒蛋”等。清代,官修农书《钦定授时通考》中有一道丝瓜菜,是将嫩丝瓜煮熟,加姜醋佐食,同鸡鸭猪肉炒食,味道尤佳。
丝瓜是凉性食品,炎热夏季食用丝瓜,可解夏日之暑热。小时候,奶奶在夏季常做丝瓜虾米汤,喝上一口,尤为爽口。平时,奶奶用嫩丝瓜炒肉片,热锅下油,爆香蒜蓉,放入勾芡后的肉片翻炒,口味极佳。还有一道老油条炒丝瓜,是将丝瓜切成菱形,老油条切成段块,一同油炒,做好后,黄绿相间,色彩迷人,口感香脆。奶奶很喜欢吃榨菜,常用榨菜炒丝瓜,烧好后,丝瓜香甜,榨菜鲜美。丝瓜有特殊清香,奶奶将嫩丝瓜切片,裹面粉蒸后,晒干,油煎成丝瓜糕点,别有风味。
丝瓜不仅美味,观之养眼,其景也美。丝瓜开花之时,金灿灿一片,给人一种清淡雅致的美,丝瓜结瓜时节,条条丝瓜垂挂在架上,更增添一份美感,因此,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宋代赵梅隐《咏丝瓜》有诗句赞美:“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在近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心中,丝瓜是一位智者,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丝瓜有很强生长力,随意地播撒种,有水滋润,便能开花、结果。丝瓜外形拙朴,黄花淡雅,藤蔓如荫,是历代画家常选的生活素材,齐白石有一幅《丝瓜蜜蜂图》,两根黄花未脱的嫩丝瓜便跃然纸上,恰似一对两小无猜的小伙伴,旁边一只蜜蜂和一只蝈蝈,充满乐趣。
丝瓜自古可食疗,是美容佳品
丝瓜原产印度,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丝瓜在唐宋朝之后才传入中华,因老熟以后,瓜内筋络如丝,故名丝瓜,古代,因“筋络缠纠如织成”,又叫布瓜。现代,丝瓜分棱的和无棱两类,有棱的称为棱丝瓜、八棱瓜;无棱的称为普通丝瓜,俗称“水瓜”,常见品种有蛇形丝瓜和棒丝瓜,蛇形丝瓜细长,称为线丝瓜,棒丝瓜又称肉丝瓜。
丝瓜被誉为“瓜果药材”,是瓜类中食疗价值较高的蔬菜瓜果,其果实、丝瓜络、籽、藤、花、叶等均可入药,中医认为,丝瓜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解毒之效。古代,把新鲜丝瓜藤割断后流出的液汁称为“丝瓜液”,有“美人水”之称,据《本草纲目》记载:“丝瓜液有通经络,行血脉之功,用以洗面大去垢腻。”用纱布蘸丝瓜液涂脸,能滋润肌肤、美白、保湿、祛皱,可谓是美容佳品。另外,鲜嫩丝瓜花,不仅是菜中美食,还是“清热散风,解表中暑、夏天烦热口渴”之良药。老丝瓜络,煮水代茶饮,可疏经络、通气血,除风湿,适宜关节炎、痛风之人调理,可缓解疼痛。
丝瓜,寓意丰富
丝瓜是葫芦科丝瓜属植物,与葫芦一样,都有“福禄”寓意。丝瓜之“丝”与“事”、“思”谐音,有“事事如意”、“思念”之寓意。古代,玉器、瓷器等工艺品常制成丝瓜形状,有“事事如意”、“福禄”吉祥寓意。
杭州人有爱跟风习俗,俗称“杭儿风”,老杭州人喜欢用“黄瓜儿跟着丝瓜儿荡”来形容,这句话有两种意思,一是自况,有自喻自嘲意思;二是对别人说,有劝戒之意:不要老是跟着别人,要有主见。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谁做伙伴(杭州话叫“轧淘”),对孩子成长影响重大。《世说新语》中有一则“管宁割席”故事:管宁和华歆小时候曾一同游学,结为朋友,常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一天,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于是,管宁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不是我的朋友”,说的就是志向不同,不可为友的故事。
杭州话里还有一句与丝瓜有关的老话,叫“吊长丝瓜儿”,原意是指吊在丝瓜棚上的丝瓜又长又细,后来人们常用“吊长丝瓜”比喻一个人又长又瘦,与杭州话“矮冬瓜”比喻人又矮又胖意思刚好相反,虽然嘲讽别人,不太妥当,但做比喻,形象生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孟祖平
财富风尚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