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苏东坡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早在读小学时就会背诵: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短短二十八个字,既写景,又写情。既写湖光山色,又写人生哲思。
当然,小时候读这首诗,想到的不过是天气骤然变化,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景象。
因为这首诗,望湖楼也成为杭州西湖的一个著名景点。
二
望湖楼位于断桥东,昭庆寺(现少年宫)广场西侧。
望湖楼,原名看经楼、先得楼。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在他老爸修建的昭庆寺旁所建的附属楼。原本,修建这个楼是为了修行看经。然而,坐在这个楼里向西湖望去,美丽的湖光山色使人陶醉,哪里还有心思看经修行。
到了宋代,就干脆把看经楼改名为望湖楼,成为人们观看西湖美景的地方。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邂逅了苏东坡,从此,名声大振。
那天,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忙完了公务后,约了三两好友泛舟西湖。
然天公不作美,“六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一会里,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苏东坡一行人只好登上望湖楼,一边避雨,一边煮酒论诗。
这一天,苏东坡诗兴大发,一连写了五首诗。其中,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成为千古名诗,也成为望湖楼的招牌诗。
虽然总共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如一副水墨画,画出了雷阵雨前后的西湖美景。
前两句写雷阵雨来临时的情景:
黑云,白雨,黑对白,云对雨,
雷阵雨似乎人人都看到过,但是,苏东坡描写的雷阵雨却把自然景观定格成一副水墨画:黑云似墨般翻滚,巨大的雨滴如白色的珍珠,跳跃进船舱里。
苏东坡用短短的14个字,写出了人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雷阵雨。
后两句,也是14个字,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阵卷地风吹来,把乌云全部吹散了,天空又一碧如洗,望湖楼下,湖水平静如镜,水天一色,多么美丽、安详的大自然!多么美丽的西湖!
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溢于言表。
当然,苏东坡也不是纯属写景,他也写自己的心情。
黑云未遮山,虽然黑云压城,天空雷电交加,但是,还有一些山头没有被遮住。
其实,这首诗也暗含了苏东坡对自己身处政治旋涡中,谪居杭州处境的描写。他期冀在政治的暴风雨过去之后,自己能遇上“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清明政治环境。
那一年,苏东坡36岁。1071年,因为得罪了朝中某些权贵,苏东坡自贬来到杭州当了通判。
这里,远离了北宋的权力中心,苏东坡经常与三五好友倘佯在西湖边,喝酒吟诗,好不快活。
而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就在这惬意的游山玩水中写就。
怪不得人们说,杭州与苏东坡结缘,是杭州人修来的福气。苏东坡,不仅在杭州当市长的五年间,修了一条苏堤,还为杭州留下了无数绝美的诗词。
三
值得一提的是,望湖楼还与北宋的另一位大诗人王安石也结了缘。
《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就是王安石写望湖楼的诗。
水光山气碧浮浮,
落日将归又少留 ,
从此只应长入梦,
梦里还与故人游。
也是二十八个字,却情真意切地把与朋友游西湖的感受写了出来。
王安古(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 ),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从熙宁三年起,两度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钟山,謚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留传后世的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
王安石没有在杭州当过官。他那次游望湖楼,是途经杭州,与几位好友游西湖。
那是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王安石30岁。他在浙江宁波鄞县知县任满,路过杭州,因好友相邀,在杭州小住。在杭州期间,与好友同游西湖,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
读王安石的望湖楼诗,我们知道王安石与韩缜(字玉汝,曾出使西夏)、杨畋(号乐道 )是好朋友,他们相约一同游西湖,登望湖楼饱览西湖湖光山色,在望湖楼下三位朋友挥手分别。
这首诗是王安石与韩缜、杨畋分别后在马上作的。才分手就牵挂,可见他们三人的朋友情谊浓。
“从此只应长入梦,梦里还与故人游。”
十四个字,却凝聚了诗人浓浓的朋友情。这次见面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大概只能在梦里吧。可见他们见一次面是多么不容易。
而在梦里,还会梦见一起在游望湖楼。可见望湖楼给王安石留下的印象是多么深刻。
望湖楼。据视觉中国。
四
其实,从环城西路进入西湖景区,走到那块镌刻有“杭州西湖”的太湖石前时,正对北山路边的一幢飞檐翘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望湖楼。
虽然,因为苏东坡的望湖楼诗,使这栋建筑名声很响,但是,因为断桥残雪景点就在旁边,断桥又连着白堤,所以,这栋马路边的望湖楼很容易为游人忽略。
即使是像我这样在杭州已经居住了近50 年,在望湖楼边不知道走过了多少次,也没有停下脚步,爬坡上楼,到望湖楼上去浏览一番。
此刻,我站在望湖楼下,仰望这栋被大诗人苏东坡、王安石赞美过的建筑,感到确实不同凡响。
望湖楼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它以木结构为主,融合了江南传统建筑的特点。主楼与辅楼餐秀阁通过曲廊相连,形成了一副优美的画卷。
望湖楼最早建于吴越乾德五年(967年),后经历多次修缮和重建。现在的建筑是1985年按照清代旧式重建的,是一栋木结构的二层楼阁,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显得庄重而典雅。
望湖楼的一层有一个很大的露天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已经能够看到西湖的粼粼碧波。一层,现在已辟为茶室。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茗赏景。
如果再上一层楼,临窗眺望。整个西湖尽收眼底。
虽然,现在的望湖楼已不是从前,但是,它那观赏西湖美景的功能,还同从前一样。
现在已是农历六月中旬。一千多年前的六月中旬,苏东坡为这个楼写下了流传千年的赞美诗。
一千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多少朝代迭更,多少英雄人物纷出。然而,西湖,还是那个西湖,望湖楼,还是屹立在西湖边,向我们诉说着很多的历史旧事。
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学的持久张力。
苏东坡的一首诗,让望湖楼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作者简介: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