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善城有“范”丨这间咖啡馆,无声胜“有声”

    潮新闻 记者 顾雨婷 见习记者 李洁薇 共享联盟·嘉善 郭欧 沈超 2024-07-30 04:34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食指搭在拇指上,轻弹一下,这是“无”。

    拇指指向耳朵,伸出直食指和中指,这是“声音”。

    左手五指虚握成拿杯状,右手指做出字母“K”,中指着左手的“杯子”,轻轻搅动,这是“咖啡”。

    这三个手势,指向一个温暖的名字“无声咖啡”。在嘉善,有不少小众咖啡馆,“无声咖啡”大抵是最特别的一个存在。这里,除了老板陈波,其余店员都是听障人士。

    今年3月8日,无声咖啡开门迎客,安静地开始了属于它的故事。近日,《“无声咖啡”探索助残和商业良性循环路径 让爱在无声中传递》志愿服务项目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浙江选拔赛终评优胜。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店?它吸引着谁?又改变了谁?近期,我们走进了这家特殊的咖啡店,倾听它无声胜有声的故事。

    坐落于嘉善城区的无声咖啡馆。共享联盟·嘉善 供图

    开一扇窗

    人们进无声咖啡馆前,大多是被它的招牌所吸引。

    土黄色的门头,咖啡色的店招下,写了三个英文词,COFFEE(咖啡)、BREAD(面包)和SMILE(微笑),一一对应手语标识,门头右下角贴着手语咖啡的示意图。

    低调的配色,简单的图文,透明的落地玻璃墙,门口摆着新品介绍。远看,它似乎和普通的咖啡店一样。但一进门,就能觉出不同来。

    推开玻璃门,门口的风铃却没有发出声响。进门是一段长2米、宽1米的过道,一侧的墙上错落有致地钉上了五个木质展台,台上有素描画,有放大的摄影照片,有色彩艳丽的农民画,还有精美的中式盘扣作品。每一个作品旁都竖着一块小牌子,写清作品类别、名称和创作人和售价。作者中,有肢体残疾的残疾人、有听障人士、也有孤独症患者。

    嘉善无声咖啡馆内景。见习记者 李洁薇 摄

    “这是我们的义卖区,放的都是县里残障人士或困难群体的手工艺术品。”身着一席米色长裙的陈波向我们走来,给人一种和善的“松弛感”,“已经卖出五六件作品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陈波。除了经营咖啡馆,陈波还是嘉善县萤火虫公益服务社的负责人。意外的是,她身上瞧不出“当家人”的精明干练,反倒透着一股邻家大姐姐的温柔。

    忙过了午市的十多个外卖订单,炎夏午后的两点多,店里仅有两桌顾客,正品着咖啡惬意聊天。陈波也总算得空,能坐下与我们聊聊。谈起开店的初衷,陈波没直接回答,却是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2018年的一天,正在逛超市的陈波,偶遇了一对正在吵架的母女。十多岁的女孩,似乎是想买什么东西,母亲不让,两人拉锯对峙,母亲满脸神情激动,飞速打着手语,表达着不能买,夸张的动作引人侧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也有人窃窃私语,“这个妈妈是哑巴……”女儿则全程满脸通红泪眼婆娑地望着母亲。

    周围的议论,这位母亲听不到,但陈波至今都记得女孩脸上,那种执拗、尴尬又难堪的神情。这是陈波第一次遇到听障人士。此前,热心公益的陈波,已多次带着当时还在读幼儿园的女儿,参加各类关爱活动,也关注到了不少孤独症孩子和困难家庭群体。

    嘉善无声咖啡馆内景。记者 顾雨婷 摄

    “这些特殊家庭里,孩子的成长往往十分艰难,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大多并不融洽。”陈波坦言,她记得一次走访一户特殊家庭,父母都是聋哑人,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却还不大会说话。因为家里没人说话,孩子就以为在家是不用说话的。

    除了家庭生活上的别扭,不少听障人士还面临就业生存的难题。他们中大部分人只能去残疾人辅助中心工作,干一些零件装配或简单的手工活,工资低、工作机械化,看不到就业前景。而一些年轻、有学历教育的听障人士,哪怕能被正规的福利企业录取,工资也不高。陈波就认识一对聋哑人夫妻,均在福利企业工作,工资刨去五险一金,每月人均拿到手仅1000多块。

    怎么才能帮到他们?陈波迫切地想打开一扇“窗”,一扇能让普通人看到听障人士的“窗”,一扇能让听障人士快速融入社会的“窗”。2019年,原本在嘉善乡镇经营农资店的陈波,把店铺交给了弟弟,自掏腰包拿出3万元,成立了公益组织,把公益这份“副业”变成了主业。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嘉善县残联支持的“与心同在”聋人家庭亲子关系重建项目。她与20余名青年助残志愿者组建“无声之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助残服务。

    嘉善无声咖啡馆内景。见习记者 李洁薇 摄

    一次,嘉善一间咖啡馆免费为陈波的团队提供了公益活动场地。“帮助听障人士找工作,你可以开咖啡馆呀!”与店主攀谈间,陈波第一次听说了还有无声咖啡馆这样的存在。店主的朋友在北京就经营着一家。

    二话没说,陈波第一时间就买了直飞北京的机票,实地考察去了。后来她通过网络,陆续搜索了开在全国各地的无声咖啡馆,先后跑了苏州、杭州等地的十几家无声咖啡馆。她发现,大城市人流量大,咖啡馆的客源生意更好,若开在小地方,那一定要做出特色。而当时,在嘉善县城,还未有人做过尝试。

    于是,陈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画一个妆

    “我要开店了,咖啡店,你有兴趣加入吗?”

    “做咖啡是不是很有意思?我能画妆上班吗?”

    2023年的下半年,依托嘉善县残联支持的项目,陈波向结对的15组听障人士家庭,打出了“招聘启事”。37岁的袁晓波十分感兴趣,除了询问薪资待遇,她还提了一个让陈波感到有些意外的问题。

    幼年生病失聪后,袁晓波先是读了健全小学,又念了聋人学校,从预高到中专,袁晓波最终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读书时,她结识了同为听障人士的男朋友,两人毕业便结婚生子,后来丈夫在嘉善经营起了一家模具小厂,两人的生活还算过得不错。虽然成了两个孩子的妈,但袁晓波一直有个遗憾,自己从没真正踏入社会,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

    “在家带娃,也不出门,我就套个睡衣。”哪怕成了妈妈,袁晓波也是一个爱美的妈妈。“有了固定工作,能每天出门,穿好看的衣服,画美美的妆。”记者问起她的工作的初衷,袁晓波在手机上敲下这段话后,腼腆地笑了。

    袁晓波用手语表示非常感谢。共享联盟·嘉善 供图

    如今,站在柜台前的袁晓波美的落落大方。1.6米的个子,身材苗条,一头烫得棕黄的卷发,有时披肩散开,有时则会细心地在脸颊一侧,绑成好看辫子,再戴上个精致的发箍,配上精心搭配的衣服。“她现在可是我们店里的首席咖啡师!”陈波笑着说。

    成为一名咖啡师,关键得掌握一手硬的专业技术。成功应聘后,袁晓波从零开始学习咖啡制作。陈波与咖啡供货商联系,请来专业咖啡师,每月给袁晓波和店里的其他员工开展专业培训。为了干好这第一份工作,袁晓波学得格外认真,成了所有员工里学得最快最好的。

    怎么分辨咖啡豆,咖啡饮品有哪些种类,如何研磨压粉,如何控制水温,奶泡怎么打,拉花怎么拉……咖啡饮品种类庞杂,制作方法不一,学问很大。“小白”时期的袁晓波,除了每月一次的培训,还会在闲暇时看视频自学。除了专业知识,袁晓波还得学着跟顾客打交道、接单子。

    但让袁晓波没想到的是,顾客也能成师傅。3月底的一天,41岁的时金江被店名吸引,第一次推开了无声咖啡的店门。他想点一杯手冲咖啡。袁晓波却冲着他摇了摇头,表示不会做。

    无声咖啡馆中义卖的艺术品。 记者 顾雨婷 摄

    “大部分来的客人都喜欢加奶或其他配料调制的咖啡饮品,开店第一个月,还没有客人点过手冲咖啡。”陈波当时也在店里,闻言想上前解释。可时金江的一句话却让她们怔住了。

    “不会没关系,我可以教你,很简单的,我自己在家也常冲。”时金江是安徽人,在嘉善工作,从事的也是餐饮行业,时常出差跑市场。闲暇时,他就爱喝杯咖啡,不仅对咖啡知识有所涉猎,对咖啡豆深烘、萃取、粉水比等专业术语更是信手拈来。

    袁晓波在舞台上展示无声咖啡公益项目。受访者供图

    袁晓波向客人展示手冲咖啡的制作。受访者供图

    时金江说罢,便手把手教起袁晓波来,陈波则举着写字板,为二人当翻译。“选18到20克咖啡豆,要浅烘,咖啡豆研磨成粉后,要加入230-260毫升水,水要分三次加入,每次加水间隔10秒左右,让热水充分激发咖啡的香气……”时金江一句一句说,一步一步教,耐心细致。原本只要几分钟的制作过程,延长到了半个多小时。

    最终,时金江接过袁晓波第一次冲出的咖啡,轻抿了一口。随即举起手,学着手语手势,弯曲大拇指,“谢谢,就是这个味道,第一次做得很好。”这让内心忐忑,一直盯着他表情打量的袁晓波,瞬间放松,脸上也漾起微笑来。

    此后,时金江只要得空就会来店里坐坐,每次必点手冲咖啡。熟悉了他口味和习惯,袁晓波每次总会贴心地在咖啡盘子里,摆上一小杯子冰块。“加点冰,口感更好。”时金江笑着说。

    客人正在店里过生日。受访者供图

    善意,在店员与顾客的互动中,无声流淌。因为听不到声音,如袁晓波一般的听障人士,观察力往往比常人更为敏锐。今年6月的一天,两位女顾客进店,两人拿着手捧花和生日小礼帽,一来就点了小蛋糕。细心的袁晓波瞧出端倪,两人中肯定有人今天过生日。巧的是她的生日也在那两天,她一边准备端蛋糕,一边偷偷把店里的音乐调整成了生日快乐歌。

    客人们跟店员分享的生日蛋糕。受访者供图

    听到音乐声,两位客人吃惊抬头,就瞧见袁晓波端来了蛋糕。“你怎么知道我们要在这里庆祝生日呀?太谢谢了!” 袁晓波笑着摇摇头,用手语表达了生日快乐。没想到,两人切了蛋糕,又送了两块给柜台后的袁晓波。高兴之下,袁晓波拍下照片,发到了工作群里。

    一个个温暖互动的故事,伴着咖啡香气,静静发生,也悄然改变着店里的人们。

    上一堂课

    李铃燕有一双柔软又的手。既能做出美味的蛋糕,也能快速又灵巧地变幻成一个个代表声音的手势。

    “除了写字,手语,则是听障人士们的第二种语言……”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两点,无声咖啡馆里,一堂公益手语课,必定雷打不动地准点开课。作为蛋糕师的李铃燕,则会化身手语老师,为众多前来学习手语的人授课。

    又是一个星期天,下午13时50分,咖啡店里逐渐聚起人气。6组亲子家庭,逐一抵达,时明希和妈妈第一个到了。“我们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但学手语我这是第一次。”过完这个暑假,时明希就要读六年级,已经是个大姑娘,这次来参加手语课,却是她求着妈妈非要来的。因为妈妈经常带她参加公益活动,她也接触过一些有听障问题的同龄人,就想着学一学手语,下回参加活动,能方便交流。

    陈波说,每周上课前,他们都会在一些公益活动群里发布活动信息,店里也摆着活动信息牌,有意向的人都可以免费报名参加。

    李铃燕正在给学生们上课。记者 顾雨婷 摄

    课堂上,陈波是主持人,五六张小咖啡桌被拼成了一张长桌,上头放着一大块电子写字板。孩子们和家长们围着老师李铃燕,先学了怎么用手语表达各种颜色。随后,李玲燕请大家提问,有想学的词或话,就在写在板上写下来。

    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地提问起来。“无声咖啡用手语怎么说呀?”“我的名字能用手语说吗?”“你很棒怎么说?”课堂上,读五年级的男孩沈夏茉学得最快。有些手语词,得两手并用一起来,有些词则要一个字一个字做动作,但只要李铃燕教一遍,他就能记住,还能准确无误得学对动作。李铃燕忍不住笑着对沈夏茉竖了好几回大拇指。

    记者跟着一起学,却发现着实不易。有时一只手只伸几个手指,得摆放不同的位置,变化不同的手势,有时又得两手并用,动作还都不一样。旁边一位家长感叹:“这也太难了,我手指不灵活,这才学了几个词,感觉手都要抽筋了。”

    “我想让更多正常人,关注听障人士这个群体。”陈波说,无声咖啡开业没多久,她就把公益课的活动发布了出来。截止目前,已经上了26堂课,参与上课的约有450人。众多学生中,让李铃燕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姑娘。

    李铃燕通过写字板和学生们交流。记者 顾雨婷 摄

    “她每次来,都带着一本笔记本,把每一个词的手势,用图画下来。”李铃燕在写字板上写道,她已经来上了三次课,学了几十个词了,每每李铃燕拿上回课堂上的词考她,她总能答对。“那比我强些。”一旁的陈波,笑着接过话,陈波的手语也是在这两年才陆续学起来的,但因为店里的日常事务忙,一直没找到机会去系统地学。所以每周的手语课上,她既是主持人,也是学生。

    “我们找工作不容易,能有这样正常接触人群的工作机会,真的很难得。”李铃燕告诉记者,此前她从事的是电商相关的工作,每天在网上打字,不需要与客人面的面交流。今年,她与同为听障人士的丈夫一同创业,开出了自己的电商小店,她就想着能再找个工作。

    在应聘成为蛋糕师前,李铃燕只会做中式面点,偶尔会去社区办的公益培训班学做面点。入职后,在嘉善县残联的帮助下,李铃燕跟着专业的西式烘焙面点师学习了几款基础的蛋糕、甜品,随后她自己摸索学习,偶尔也会跟有专业知识的朋友请教。就这样,渐渐练成了手艺。

    工作后,与人接触的机会多了,李铃燕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她的朋友们,也会时不时到店里来坐坐,点上一杯咖啡、一块蛋糕。在这里,听障人士也能自在地交流,不用顾虑他人的目光。

    店里三个固定员工中,变化最大的,要数22岁的陆新苗了。今年,陆新苗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即将去杭州的学校学习面点专业。陆新苗决定锻炼一下自己,便应聘了咖啡师的工作。

    陆新苗正在制作咖啡。共享联盟·嘉善 供图

    陆新苗的父母却很是不放心。入职前,陆新苗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里,连周末父母也不大让她出门,就怕孩子在外头,会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陆新苗便越发内向起来,连与陌生人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毕业后,她每天只能窝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就是刷手机,整天无所事事。

    随着陈波的到来,改变的机会也来了。入职咖啡店后,爸爸每天都会准点到店里接陆新苗下班。每次到了店门口,爸爸总会偷偷地透过玻璃窗,看店里的女儿。看着她和同事们笑闹,认真地制作咖啡,招呼客人,陆爸爸感叹:“孩子的变化太大了,这都不像我女儿了!”

    每周的手语课堂时间,陆新苗刚开始还会躲在柜台后,后来逐渐融入,如今更成了老师李铃燕的小助手,帮着纠正学生们的手势,与客人们打成一片。

    改变的节奏,成了无声咖啡的主旋律。这家特别的咖啡店,正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期待着能为每一位走进店里的客人,带去更多温暖。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嘉地嘉人丨善城有“范”
    嘉地嘉人丨善城有“范”
    相关新闻
    善城有“范”丨今天,我们如何致敬顾锡东?
    善城有“范”丨融入长三角!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成色”足
    善城有“范”丨县域经济“内功”怎么练?看嘉善经开区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