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酷热难当。此时,杭州“云栖竹径”景区山高坞深,竹茂林密,翠竹成荫,修篁蔽天,漫步“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幽幽古道,犹如在竹海碧涛之中,山风吹来,清凉无比。
竹子,在中华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中华祖先就开始把竹神化并对之崇拜。潇潇竹韵,历历风骨,竹子挺拔疏秀,青绿丛翠,姿态优美,有独特的韵味,在古代被称颂为君子,有此君、竹君之别名,人们常用“竹箭有筠”一词,赞美君子贤人之品德,并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竹子用途广泛,寓意丰富
竹子,在古代用途广泛,涉及衣、食(药)、住、行、用、乐等多个方面,正如北宋文豪苏轼所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子,在古代有多种象征寓意:因四季青翠,有“清廉”寓意;因枝杆挺拔,富有韧性,有“刚正不阿”寓意;竹子,中空有节,有“虚怀若谷、坚贞、有节”寓意;竹子凌霜傲雨,被赋予“不畏逆境”寓意。在隋唐之时,竹子有“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等“七德”之说,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把竹之品性总结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唐代文人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恒”“乐贤”“进德”等品格。因此,竹子有丰富的人文寓意。
在古代民间,竹谐音“祝”,有美好祝福的意蕴;竹有节,青翠挺拔,蓬勃向上,有“节节高生”“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在商代,中华祖先发明了“竹简”,把文字写在竹片上,用绳子串在一起成“书”。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也是家信的别称,于是,“竹报平安”有对家人平安、生活安详的美好祝愿寓意。
竹与席之礼俗
竹子可制成席子,席子在中华历史十分久远。从夏、商、周一直到两汉时期,席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座具。当时,席分为“筵”和“席”两种,“筵”面积较大;“席”面积也较小。唐宋以前,古人谈话、写作、进食等,都就地而坐,铺在下面的席称为“筵”,铺在上面的席称为“席”,合称“筵席”。
古代,席子与礼仪关系密切,据《礼记》记载,“群居五人,长者必一席。”意思是说五个人聚在一块儿,就不能合坐一张席子,长者、有身份的人,作为主席,要单独坐在小席之上,于是有了“主席”的概念。当时,席有很多种类,选用十分讲究,《周礼·春·司几筵》规定:行大礼时,需铺设五种不同席子,分别是莞席、缫席、次席、蒲席和熊席。莞席,是用未长大的蒲草所编,较粗糙,常铺在下层作筵。除莞席铺地外,其他四种席都是铺在莞席之上的坐席。缫席,又称藻席,为五采草席,是经文彩修饰后的席子,花纹精美,色彩艳丽。次席, 又称“桃枝席”,是竹席的一种,用桃枝竹编成。蒲席,是用菖蒲、香蒲叶编织而成,多在筵上铺设。熊席,以熊皮为坐席,也有用虎、豹、狼等皮所做之席,都是冬季使用的暖席。
古代,夏季的凉席常用竹篾(miè)编制,称为“夏簟(音diàn)”“凉簟”。唐代,夏簟很流行。诗人杜甫、元稹都爱睡夏簟,分别有“宴引春壶酒,恩分夏簟冰”和“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等诗句描写。后来,中华民族有了床等生活用具后,席子作为床上用品,有了“卧具”的功能。
竹席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没有流行席梦思软床,棕绷床是高档床垫,一般人家都用木制硬板床,秋冬天铺上垫被、床单,夏季去掉垫被、床单,铺上凉席。当时,凉席有草席和竹席两种,其中竹席又称篾席,用薄竹片编制而成,表面光滑,比草席更为凉爽、牢固。小时候,没有空调和电风扇,凉席是度夏的宝物。
童年的记忆里,有一张竹席,由青竹篾编成,后来年长日久,竹席失去了青色,渐渐变成了琥珀色。每到夏季来临,母亲便找出沉睡一年的凉席,洗刷干净后,晒干。有一天,母亲看到竹席被老鼠啃掉了边角,于是找来布条,把席子破损的芒刺绞上边。母亲平时很节俭,手很灵巧,许多生活用品,经过母亲缝缝补补,都能如常使用。母亲常说,要爱惜生活用品,许多用品用得久了,会有情感,哪怕破旧,也无可替代。
小时候,家里有三兄弟,常拥挤在一张床上,有一年夏天,母亲买来一张新的凉竹席,大哥说,我年龄大,可睡在地上。母亲对新凉席特别珍惜,每天会用热水将凉席擦拭干净,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将竹席展开,学母亲的样子,用开水细细擦拭一遍,然后铺地板上,躺在上面,母亲见后急忙提醒,刚擦拭过的席子不能马上睡,上面有湿气,还会留下吸血的臭虫,所以每到晴天,母亲常将凉席在阳光下晾晒。
如今,炎热夏季,开着空调,很多人家都太不用凉席。于是,竹席渐渐地为人们所遗忘。后来,我看到网上有凉席,就买一张竹席,有一次家里停电,我将竹席洗净、晾干,铺在床上,躺在上面,童年的记忆也渐渐清晰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孟祖平
财富风尚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