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去有花的地方》:“菜场作家”陈慧一次意料之外的逃离

    潮新闻 记者 方涛 实习生 吴珊珊2024-07-28 09:56全网传播量2790
    00:00
    00:00

    “很多个夜晚,蜂农在外头做蜂王浆,我就在帐篷里把回忆里的故事写下来。”

    散文集《去有花的地方》是“菜场作家”陈慧的第四本书。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不再以陈慧熟知的菜场为背景,而是她主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写下的一本新书。陈慧在现场说,“四个月后我离开蜂场,回归了菜场生活。这本书就像我最溺爱的孩子,我把它摆在我的小摊上,没事的时候就自己翻翻回味。”

    7 月 28 日下午,“逃离日复一日,去过一个尽兴的瞬间——陈慧《去有花的地方》新书分享会”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举行。作者陈慧与青年作家邓安庆、夏小暖一起与广大读者面对面交流,聊一聊“短暂出走”的故事。

    活动现场 果麦文化供图

    人这一辈子总要出走一次

    从江苏东台弶港的十级狂风之夜,到山东泰安化马湾重型货车呼啸而过的瑟缩,从辽宁大连瓦房店面对庞大蝇群的惊险时刻,到辽西北票常河营扎寨于当地人避之不及的神秘地带……

    陈慧在家中排行老三,梁弄镇上的人都喊她“阿三”或“三姐”。从小到大,陈慧都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但当“趁自己还能动,去做点不一样的事”的念头冒出来时,她毅然踏上了跟随蜂农采蜜寻花的旅程。尽管,旅程中面对的一切,对这个小镇妇女来说,都是意料之外的“脱轨”。

    “很多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勇气不是在思前想后当中产生的,而是在一刹那间,迸发了谁也拦不住的念头。恰恰是这种勇气,让我们放下一切顾虑,收获很多。”

    陈慧说,在旁人眼里,她已经是四十有余的中年妇女,是要操持家事的母亲,在她决定远行的时候,所有人都很惊讶,认为这是“任性”的行为。或许也正是为了逃离这样压抑的生活,陈慧骑上了那辆铃木125摩托,带着忠诚的小狗和不多的行李,风驰电掣地开启了追花的旅程。

    活动现场 果麦文化供图

    与陈慧一样,邓安庆也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他认为农民也好蜂农也罢,都是靠天吃饭。但蜂农需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从江苏这边出发,到山东到辽宁,天气好不好?花会不会流蜜?本地人会不会欺负你?书里其实有写到地痞流氓的敲诈、狂风雷电、蛇鼠蝇虫,这一切都太艰难了。

    “但三三姐真的很活泼,我记得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赶集,在山东吃大樱桃,去尝尝各地不同的烧饼,她和蜂农夫妇感情特别好,看着这些文字我都会忍不住笑出来。”邓安庆笑着说道。

    用旅行掸松生活的“被子”

    “在我看来,普通人的白天黑夜都长得高度相似,宛如一株巨大的植物,日复一日,自顾自繁衍出一片又一片纹理相同的叶子。只要深陷在生活里,哪一样不是又苦,又累,又孤独呢?”

    邓安庆对陈慧书写这段话深有感触,  现下许多年轻人生活节奏犹如流水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度过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波澜的日子。

    “我们写散文的人,心应该是敞开的,不论恐惧也好、感动也罢,这些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感情。生活应该是鲜活的流水,不该被规训。”邓安庆表示,陈慧书里有许多鲜活的瞬间,比如种树的山东大爷、辽宁的恶犬、蜂农夫妇间纯粹美好的感情,只有真正身心出走过的人,才能记录这些细腻生动的瞬间。

    而谈起旅行的意义,邓安庆提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掸被子”:日复一日的生活,就像睡久了的棉花被一样,越来越死板生硬的。而每次旅行就像拎起这床棉花被掸一掸,越掸越蓬松,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松弛下来。

    陈慧给读者签名 果麦文化供图

    这也是陈慧写下这本书的初衷之一。陈慧说:“一直以来,我都感觉自己的步伐虚浮不定,需要用什么去压住它,于是我选择了写作。但我有时也在怀疑,我是不是被困在这个圈子里了?当我的生命的水快断掉的时候,我就该去开挖池塘了。最终我决定走出去,于是就有了《去有花的地方》这本书。”

    正如陈慧书中所写的那样,“人常常寄望远方,并非就向往别样的长久生活,只是想借助这日日相见的浮生中偷得的有限自由,衍生出非凡的勇气,重新扑腾在庸常的柴米油盐里,而已。”即便最终我们回到了既定的轨道,但那段短暂的逃离却赋予了我们看待日常生活的全新视角,就像是经历了漫长的冬眠后,春天的到来让一切复苏,从而生机勃勃、自由生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史春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