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今天下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维沙尔·夏尔玛的一记落槌,“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加上昨天新增的两项: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9项,北京以8项世界遗产,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最多的城市。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潮新闻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顾问、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寿田,听他讲述申遗背后的精彩故事。
中轴线审议现场 图片由陈寿田提供
7.8公里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
北京中轴线全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中轴线上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分别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
北京中轴线全景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都城的北京,始建于元朝。
《周礼·考工记》记录了营造国都的规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北京就是按照这个布局建造的,两侧的布局、城市功能延伸,都与中轴线有关。从750多年前元大都的选址规划,到明代的扩展与清代的完善,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变,北京中轴线一路继承发展,不断生长。
元明清北京城廓格局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丹麦摄影师瓦德马尔·蒂格森于1900年站在景山上由南向北拍摄的北中轴。其时,地安门已被毁。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微信公众号
今天在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元大都历史地图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现状卫星图描绘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15处核心遗产,两个宝藏景观位请收好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代古都中轴线的集大成者。
这条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的中轴线,是北京旧城的核心区域。自北向南串联起的15处核心遗产,很多地方都是大家去北京旅游的打卡点。
北京中轴线与城市边界及重要建筑群关系图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给大家推荐两个俯瞰中轴线的宝藏点位。
第一个,北京景山公园之巅的万春亭。到了这里俯瞰南北,可以把北京中轴线尽收眼底。
从景山万春亭向南望去的宫殿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中轴线中段北部的制高点,从景山朝南望去,不仅可以把紫禁城的核心建筑看得明明白白,而且能深刻体会对称的“秩序之美”。
景山景区地图 图片来源:爱世界遗产
景山中轴线观景打卡点 图片来源:新华社
景山公园里的“寿皇殿”不要错过,它是皇家祭祀祖先之处,也是中轴线上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
寿皇殿碑亭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另一处,推荐北京钟鼓楼,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
钟鼓楼其实不是一座楼, 而是分开的两座,一个钟楼,一个鼓楼。两楼前后排布,中间有个广场。
元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钟声鼓声响彻整个北京城。
钟楼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鼓楼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北京中轴线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
按一步80厘米计算,在中轴线上走一个来回,大概是近20000步。如今,很多年轻人把这条中轴线当作是City walk路线,在这里徒步、骑行等。
2023年3月8日,北京西城区文旅局发布上线了首条数字中轴线文化探访线路。大家不妨通过自动导航定位,亲自去感受北京中轴线文化。
概念最早由梁思成提出,申遗过程历时12年
北京中轴线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于1951年明确提出的。他的定义是“中国古代大建筑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盛赞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认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不过正式开始申报世界遗产,是2012年启动的,整个申遗工作持续了12年——
2012年至2016年为申遗启动阶段。2012年,经北京市申请,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初步提炼价值,实施天坛、景山、社稷坛、太庙、钟鼓楼、正阳门等中轴线重要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等。
2017年至2021年,为全面加速阶段。包括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连续三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2022年至2024年为攻坚冲刺阶段。2022年10月,“北京中轴线”确定为我国2024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2024年5月30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形成评估报告,作出将“北京中轴线”直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最高评估结论,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曾经重点参与良渚遗址申遗工作的陈寿田,是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办聘请的顾问,在申遗进入冲刺阶段时加入到申遗团队的。
2023年4月13日,陈寿田接受顾问聘书,当天就给北京中轴线申遗办全体成员做了《世界遗产规则与申遗策略》讲座,并正式开始参与中轴线申遗的具体工作。
陈寿田说,此次申遗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北京中轴线15处核心遗产构成中,故宫博物院、天坛已经是世界遗产,万宁桥又是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构成,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让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可申遗文本中描述的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
直到今年5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书面认可15处遗产点都列为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评估结论也给出最高的A档,建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下我们就觉得成功有望了。”
陈寿田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意味着北京中轴线遗产所蕴含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世界公认,文化遗产保护的北京经验得到了国际认可。同时,北京也刷新了此前创下的“世界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世界纪录,从7处增至8处。其他7处分别是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
上山文化遗址群,浙江正在计划申遗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后,我国还有哪些项目准备申遗?浙江省内有没有计划申遗的项目?
陈寿田说,近两年,除了北京中轴线外,他也担任了宁夏西夏陵遗址、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等申遗项目的顾问工作。
其中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就是浙江省内目前正在计划申遗的项目。
上山文化遗址群,位于浙江省钱塘江以南,分布于四个地级市的8个县(市、区)内, 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址。2000年11月开始,考古学家在浙江浦江县陆续发掘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上山遗址考古发现举世瞩目。
陈寿田透露,上山文化遗址群的申遗工作已经列入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成立了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领导小组,这项遗产是跨地区联合申报的系列遗产,涉及到金华、绍兴、衢州、台州等四个地级市八个县(市、区)。
2022年,浦江牵头联合嵊州、义乌、永康、龙游、仙居等6个遗址地县(市)签订了申遗合作协议,正式迈出申遗第一步。去年,统筹完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联合申报,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突出普遍价值研究课题》等4个申遗文本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