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气”为啥成浙江人夏季热聊话题?这些方法不妨一试

潮新闻 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陈瀛2024-07-27 04:44全网传播量30万
00:00
00:00

晒背。 视觉中国图

最近,火焰山81℃“祛湿之旅”火了,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亲身说法安利火焰山,称祛湿气效果显著;还有不少网友安利三伏天晒背,补充人体的阳气,排出体内湿气。

“吃饭没有胃口!肯定是湿气重了。”

“每天睡了很久起来还是没精打采,一定是体内湿气重了。”

“脸上长痘痘了,是湿气重的表现。”……作为南方人,这样的话平时肯定听过不少。一进入夏季,祛湿气更成为许多人的一大养生话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湿气?哪些是湿气重的表现?我们又该如何“祛湿”?

湿气重有这些表现

浙江省中山医院中医经典科副主任叶璐说,湿邪致病,往往出现沉重、困重的感觉。另外还容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比如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等。

“被湿邪所困,会有一个感觉就是“不爽”,口中黏腻不清爽,大便排泄不爽,小便滞涩不畅等等。”叶璐说,这种黏滞之性还反映在病程延长,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此外,湿气还容易侵犯人体下部,使人出现像下肢浮肿、下肢关节疼痛、皮肤皮疹等等情况。

那么,这个“存在感”这么强的湿气到底是什么东西?

视觉中国图

记者了解到,湿”的来源分外湿和内湿两种。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外在之湿从口鼻、皮肤侵袭人体,正不胜邪而致病。夏至到处暑这段时间,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就容易出现与湿气相关的病症。

内生湿邪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输布功能障碍有关。“比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就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运失健,湿浊内生;肾阳不足,气化不利,也会让湿气留在体内。”叶璐说。

祛湿不妨试试“冬病夏治”

那么,对湿气较重的南方人而言,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祛湿的方法吗?

叶璐认为,可以用利水渗湿的方法,让湿气通过汗液、尿液等排出体外。像薏苡仁、赤小豆、车前子、玉米须、冬瓜皮等,就是身边常用的祛湿食品。

“平时如果有乏力、胸闷、腹胀、胃口差等表现,可以用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等芳香化湿类的药物。”叶璐说,“平时如有怕冷,面目、肢体浮肿,或经常咳嗽咳痰多,痰色白,鼻流清涕等情况,则可以用桂枝、干姜、花椒等性味偏温的药物来温阳化湿,阳气充足则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体内的寒湿。体质偏热者,则可适量用黄芩、黄连等药物清热燥湿。”

除了药物,进入三伏天,很多人也探索出不少祛湿小妙招。

一位杭州市民正在贴三伏贴。 记者 黄慧仙 摄

针对于亚健康人群以及秋冬时令好发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可应用冬病夏治及夏季膏方补泻兼施、治病防变,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疗疾延衰的目的。“三伏天中阳气最旺的时节,可以尝试艾灸或者三伏贴来扶正人体的阳气,也有利于温阳化湿。”叶璐说。

还有专家提出,晒背等方法也可一试。在中医看来,人的背部有多条经脉循行,尤其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是阳气的主要通道。利用阳光照射背部,补充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流通。尤其在春夏,体温的升高更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通过汗液的形式净化身体。但需要注意的是,晒背的频率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反应来调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