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失利陷入迷茫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经人介绍做起了汽修学徒工。
这算不得一份多么起眼的工作,很多时候甚至只有个“修车的”代称。
从学徒做起,讲究的是学技术,不会有多少报酬。他的第一桶金,仅有50元。
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吗?来自安徽阜阳的小伙兰海龙,选择了在桐乡逆风翻盘。20年时间,他光桑塔纳就修了3000多辆,出师后更是打拼出了汽修界的“4S店”。
不设限的人生,到底有多酷?
“为什么要采访我?”看到记者大热天来访,正在店里招呼客户的兰海龙,一脸问号。
殊不知,这就是他的客户极力推荐的,“你们不是在写凡人故事吗?这个人值得写一写!”见过店家吆喝吸引客户的,客户反过来帮店家吆喝的实属少见。
有多值得一写?百闻不如见一面。按照热心群众提供的地址,记者在梧振东路南侧找到了这家汽修店。尽管气温直逼40度,但店里仍有10辆车正在修理或保养。说话的功夫,又开进来一辆越野车。
“今天车子算是最少的一天了,前两天都停满的。”来都来了,兰海龙带记者参观了一番。保养维修区、钣金事故区、无尘油漆车间、洗车美装区划分明晰,就连前台和休息区都安排上了,像极了品牌汽车的“4S店”。
据称,如果不打电话预约,基本约不到兰师傅修车。“老板也要修车?”得到肯定的回答之余,兰海龙讲述了自己的凡人故事。
2004年,兰海龙初中毕业,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没有继续求学之路。16岁的年纪,该干点啥呢?油菜花开的时节,他从安徽阜阳老家来到桐乡。
此时,他的父母在桐乡做熟食小买卖。早上3点就得起床忙活,每天风雨无阻,养活兰海龙和他的两个哥哥。家庭的现实环境,容不得他有过多迷茫和躺平的时间。
于是,他经人介绍在文华路一家汽修店里拜了师父,当起了学徒工。学一门技术不轻松,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很多汽车出故障,“我们加班加点地修,耳朵和脚都冻伤了。”即便辛苦,但对于领他进门的师父,兰海龙心存感恩,“第一个月,师父给了我50块钱。当时外面很多当学徒的,是没有钱拿的。师父每个月还给我涨,所以我非常感激。”
20年前的桐乡,汽车并不多。“来店里维修的,以桑塔纳为主。基本是出租车、教练车。”兰海龙每天平均要维修5辆车,光桑塔纳就修了3000多辆。
白天修车,晚上再自己花时间琢磨学习,技术逐渐精进,“一辆车有2万多个零部件,拆出任何一个零件我都能用最快速度装好。”
4年后,当初的那个毛头小子,成了修车的一把好手。
是时候“出师”了。靠着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工钱,和朋友凑了10万块钱,在逾桥路上合开了一爿汽修店。到2011年,兰海龙在东方路上开始“单干”。
说是老板,其实就是“头号”修车工+服务员。员工都下班了,他还在加班修车。客户一个电话,就条件反射般“秒接”。
都说开店容易守店难。开门做生意的兰海龙,365天没有假期和休息日。甚至于,一路遇到的问题,远比守店还要艰巨。
“两年后,正好遇上发大水,店里所有的设施全部被淹,损失惨重。”而这,也只是兰海龙创业路上的众多难题之一,“没有一个行业,是不辛苦的。既然认准了这个行业,就只有不断深挖。”
平凡中的坚守,再难也会迎来光亮。随着店越开越久,好的服务被更多客户看到,口碑也就跟着攒起来了。2016年,兰海龙迎来了逆风翻盘的关键时刻,另选新址将店面规模扩大到1400平方米。
店面的变迁,见证了他汽修事业的升级,也见证了桐乡老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这些年,来光顾的客户,已不仅仅是出租车和教练车,车型也早已不只有桑塔纳。私家车主唱起了主角,车型也涵盖了中高端的各类车型。
要数修车之最,兰海龙印象中有三个。修过最贵的车,是劳斯莱斯幻影。最高的单笔修理费,是一辆价值300多万元的法拉利,车主修车花了90多万元。最远的老客户来自海南,办事的时候顺路开过来保养。
“有一个老客户,最早开的是富康牌汽车,之后靠自己奋斗,车子越换越好。这样的客户还不少,说明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一间汽修店,何尝不是一座城市发展变化的窗口。
越来越好,兰海龙有着和他的客户,一样的盼头。
老客户洗车,不收钱;员工修车子,不考核;赚了多少钱,不遮掩。
20年来,兰海龙走过了从学徒到老板的坎坷路。生意做大了,“规矩”却变得奇怪起来。他自定的“三不”原则,总让人猜不透缘由。
积累到现在,10万+的客户量不是小数目。但他坚持,只要是自家的客户,过来洗车不收钱。
这也就算了,但10多名员工没有KPI,怎么“冲业绩”呢?兰海龙坚持自己的一套“无绩效管理”。在他看来,汽修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如果一味追求考核,员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度保养等问题,反而不利于长期经营。
比如,在清洗积碳之前都会用内窥镜检查,没有积碳就不会让车主浪费钱。实诚的做法,的确给他带来了正向的反馈,“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总体业绩反而增长了33.4%。”
一家店,最大的资产是什么?兰海龙给出的答案,不是店里的高价设备,也不是这家店本身,而是这15名平均年龄28岁的员工。
就连店里每天的经营数据,他都选择和员工们“坦诚相见”。毛利、利润等经营实况,员工都能看到。“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零散的个体,只有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
兰海龙坚信,让更多人信任你,才能把事情做好。员工和客户给予的信任,是同样重要的。这份信任,来自于给每个来修车的客户建一个专属的维修服务微信群,不论客户在不在现场,都用视频和照片的形式,告知客户维修的具体细节。
还来自于一间新开辟的员工休息室,统一购置的一批躺椅,方便员工中午休息。这或许就是: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
而作为店里的“一号营销员”,兰海龙还开始自学拍短视频,帮客户避坑、分享修理心得等等,累计了一批粉丝。不少新客户,在看到视频后慕名而来。
采访中,兰海龙总说自己没什么大成就。比起在上海某中学教书的大哥,以及有双硕士学位并在老家银行工作的二哥,他自嘲自己过于平凡了。
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头号汽修工”,何尝不是在创造另一番精彩人生呢?
请相信,人生不设限,未来才会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