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在过去没有空调的年代,一张草席、一顶草帽,清凉了江南人的夏天。苏州高新区浒墅关早年盛产淡水草,由此成就了历史上声名大噪的草席——关席。
这几天,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传承人施永赳在蔺草田里紧张地忙碌。收割、晒干、分拣,绿油油的蔺草借助现代工艺,编织成软包家具、包袋、鞋履等时尚单品,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再次“火起来”。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项古老的技艺正通过越来越多的“非遗+”应用场景,焕发年轻活力,走向“新生”。
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如何留住“一席经纬”?
10月种草,隔年小暑前后收割。席草经历过冬春两期,还有黄梅雨季的滋润,现在已经彻底成熟。种草人弯下腰,一边割着席草一边挪步向前,熟练地抖落席草中的杂草。收割回来的席草,在庭院里摆成扇形,通过光照和地上的热度,慢慢带走席草的水分直到干透;随后,被捆扎成摞,成为制作浒墅关草席的原材料。
浒墅关地处太湖流域,气候温暖、雨水充足,为席草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席草最好的生长期是夏至前后,因正值江南梅雨时节,所以关席所用的席草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梅里青”。以席筋为经,以席草为纬,经纬交错进行编制。据道光《浒墅关志》记载:浒墅关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席之肆,席机之匠,唯浒墅有之……凡四方商贾皆集贩于上,而滨旅过关者亦必买焉。新中国成立后关席最高年产量高达300万条,还出口远销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地区。
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的苑洪琪女士四次到浒墅关调研,得出故宫乾隆花园皇宫御用“富川席”出自浒墅关草席的结论。2013年,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草席渐渐淡出生活,当年关席买卖的盛况也已消失,关席这一传统手工艺产业逐渐萎缩,关席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面对新形势,如何探索转型,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火起来”?近年来,浒墅关以“活态、活动、生活”为切入点,延伸拓展“非遗+”应用场景,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更多种方式。
“时尚单品”火出圈,千年草席迎来“新生”
关席是浒墅关的一个文化标签、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延续一“席”幽梦,施永赳借助苏州市非遗办的“设计扶持非遗”项目,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范炜焱老师合作开展“浒墅关草席”扩展运用项目,从草席材料、功能、功效等维度展开研究。
团队“脑洞大开”,将席草运用在各种生活场景,先后开发了软包家具、包袋、鞋履等时尚单品,并融合了当代设计元素,兼具潮流审美与实用价值。关席从单一的传统床上用品惊艳转型,变身为别具特色的时尚单品,成为一众喜好绿色环保风格的时尚消费者的宠儿。
翻新花样设计,摸准市场潮流,既然要紧追潮流,时尚化、年轻化等字眼自然是必不可少……谈起席草“时尚单品”,施永赳话语间透着兴奋:“非遗只有转变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的新时尚,才能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不仅是日常用品,更是承载历史记忆、传播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将光滑的皮革和密密匝匝的席草相结合,传统手工艺展现出了别样的生命力。通过当代工艺赋能后的“浒墅关草席”第一次应用于不同产品中,通过“非遗+文创”,再度“火”出圈。“有人喜欢,这门手艺就不会丢。”施永赳说,千年非遗迎来“第二春”的同时,耐磨性、断裂强力、撕破强力、色牢度还需要不断完善。谈及未来,施永赳觉得还有不少地方需要下功夫,这也是非遗从业者着力打磨的“工匠精神”。
“非遗+”顺应时代潮流,老手艺走进更多新场景
江南夏日、蝉鸣不歇、蒲扇微摇、草席微凉、缕缕草木清香,似一首慵懒悠长的散文诗,浒墅关这承载童年记忆的物件,正在顺应时代潮流,破茧重生。
为了传承和发展草席文化,浒墅关在文创家园建立了草席文化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感知草席文化。当前,浒墅关正与草席手艺人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活非物质文化资源,将保护非遗文化和开发“非遗+品牌”等模式有机结合,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组织草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系列活动,在热门市集、商业场所等地举办展览、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席、走近关席、亲身体验关席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开展研学游、特色体验课程等活动,赓续草席之乡的历史文脉,进一步加大草席非遗项目的传播广度,挖掘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模式,探索“非遗+文化”新的传承方式。
“文化新生”并没有结束,许多领域的探索才刚开始。依托草席制作非遗技艺,主动求变的浒墅关还在对农村民俗文化、传说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让更多文化元素融入田园乡村建设之中,“非遗+乡村”使村庄更有灵魂、更具特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