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越观察丨百年莲花落,呼唤年轻人唱响“爱莲说”

    潮新闻 记者 干婧 通讯员 崔莹 殷俊2024-07-24 07:49全网传播量1.2万
    00:00
    00:00

    这个夏天,每逢周末的夜晚,在迎恩门水街越红·绍兴非遗客厅的迎恩书场,观众场场爆满。

    绍兴莲花落、越剧折子戏……很多游客、市民闻声而来,演出中途还有游客要求加座。莲花落用其诙谐幽默的唱词,时不时逗得台下观众开怀大笑。

    从暑假开始,书场的演出步入常态化,负责人陈惠良做调研、排节目,十分忙碌。“前一段时间的节目以越剧、莲花落为主,后续可能会有所变化,但莲花落应该还是会有的,是大家点名要看的。”陈惠良说。

    绍兴有五大剧种和五大曲种,全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可谓“十全十美”,绍兴莲花落就是五大曲种之一。和许多传统曲艺一样,莲花落曾有过高光时刻,但如今也面临着日渐凋零的局面,鲜有年轻人问津。

    莲花落要如何抓住观众的心,尤其要抓住年轻人的心,是一道关乎其“生死存亡”的必答题。

    迎恩书场绍兴莲花落表演。(采访对象供图)

    一度走红,力压流行歌曲

    “尺板的笃琴弦起,一人上场唱台戏。”

    你可曾见过这样的场面:简陋的舞台上,一人着长衫,一手拿三翘板、一手举纸扇,说唱表白,惟妙惟肖;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离去……这就是绍兴莲花落的魅力所在。

    绍兴莲花落,已诞生百余年。它是浙江省的重要曲种,是中国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以其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乡土气息浓郁等艺术特色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家喻户晓。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上世纪80年代,莲花落在绍兴地区曾一度被称为‘压倒流行歌曲的曲种’,深受人们喜爱。”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胡兆海说。

    在绍兴曲艺界,胡兆海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绍兴莲花落的领军人物。他演唱的《翠姐姐回娘家》(简称《回娘家》)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并在全国巡演,引起全国曲艺界关注,成为绍兴莲花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曲目。

    (绍兴莲花落《回娘家》节选,视频由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回娘家》一唱40年,取得了长青的艺术生命,至今仍是最红的莲花落曲目。”胡兆海说,《回娘家》的成功少不了当初一起参与改编唱词的文艺工作者的功劳。

    该曲目原名《娘家节诗》,当年他和杨乃浚、王云根一起打磨改编,给它取名《翠姐姐回娘家》。许多当时的年轻人此前不知莲花落为何物,听了《回娘家》后,就一下子迷上了莲花落,就像现今的流行歌曲一样,传唱开来。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胡兆海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赴西南、西北十三个省市巡演,《回娘家》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热捧。他在台上唱,台下密密麻麻的是一排录音机,演出结束后,观众再拎着录音机播放着他唱的莲花落喜滋滋地回家。

    《回娘家》让绍兴莲花落红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莲花落发展划时代的一笔。

    此后,以胡兆海、倪齐全、翁仁康、王云根、汪嘉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莲花落表演者和创作者的不断坚守、追求和创新,绍兴莲花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久不衰。

    绍兴莲花落惠民演出。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守住方言,曲艺才有灵魂

    绍兴莲花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队伍萎缩、人员匮乏、曲种锐减、经费不足、发展乏力等成了影响中国曲艺事业发展的通病。

    绍兴莲花落,也面临着观众流失和传承发展的难题。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莲花落,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曲艺。”绍兴市文化馆馆长许金辉说,很多人认为是因为用方言说唱,限制了观众群体,才导致了莲花落等传统曲艺的没落。

    许金辉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觉得,方言是曲艺的特色所在。在过去,曲艺界曾流行过"南调北唱"的创新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传承应当"守正传承",保持曲种的纯洁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研究员蔡源莉曾在授课时指出,曲艺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所谓曲艺的雅俗共赏,就是有文化,且接地气。地方方言,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说唱艺术得以生存的基因条件在于它服务对象的基层性。活跃在各地的绍兴莲花落艺人的受众多是当地群众,他们以带有当地口音的语言、语音、语汇的口语来说唱,使当地观众倍感亲切,产生一种乡土情结的艺术感染力,使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不仅使莲花落带有了更丰富的地域色彩,而且显示出绍兴莲花落落地生根的生存能力和与时俱进的灵活态度。

    “莲花落如果不用方言,很多内容无法表达,韵味就变了。”许金辉坚持认为,绍兴莲花落一定要用绍兴方言表达。

    绍兴莲花落传习班日常授课。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十年“育莲”,让年轻人爱上曲艺

    当今时代,地方曲艺舞台出现了断层现象,这个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曲艺新生代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匮乏,二是曲艺新一代的欣赏者和爱好者萎缩。

    中国曲协绍兴莲花落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曲协副主席季承人撰文指出,地方曲艺的传承发展必须以创建传承体系为突破口,在年轻一代曲艺人才和曲艺观众的培养上加大工作力度。

    曲艺人才从哪来?绍兴莲花落传习班给出了答案。

    今年是绍兴莲花落传习班开办10周年,日前,“十年育莲路 今日花盛开——绍兴莲花落传习班10周年教学成果展演”举行,传习班师生表演的9个莲花落节目获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以文化人、以艺育美,传播共享绍兴莲花落保护传承成果是莲花落传习班的责任。10年来传习班已培养后继人才70余名,许多学员已经成为绍兴文艺舞台上的生力军,部分学员还曾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莲花落传习班负责人陈祥平说。

    “这10年间,我们从只会唱五六分钟的片段,到可以独立演唱3个小时以上的长篇作品,陈祥平等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学员赵雄峰说。

    他对绍兴莲花落的热爱由来已久,2014年参加了绍兴市文化馆举办的绍兴莲花落传习班,由此开始了与陈祥平老师的师徒之缘。赵雄峰用他的热情与努力为绍兴莲花落增添了新的活力,他的经历也会鼓舞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去了解、学习莲花落。

    “我的很多传习班同学,现在可以跟专业演员同台比赛,有几个同学专业从事以莲花落为主的文艺工作。”赵雄峰说。

    那么年轻观众从何而来?十多年来,由绍兴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联手配合,开展了绍兴曲艺进校园巡演活动。最多的一年,一共巡演了8所学校,其中一场学生观看人数达到近6000人,演出盛况空前,学生反响热烈。这无疑是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爱莲”的种子,把他们培育成“曲艺迷”。

    绍兴市文化馆馆长许金辉介绍,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绍兴莲花落在节目内容上,加大了现实题材创作,瞄准热点,真实反映时代风貌和鲜活的时代人物,增强观众共鸣。表现形式也针对大众新的审美要求,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曲种和艺术门类的表演艺术和手法,丰富莲花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中国曲协绍兴莲花落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曲协副主席季承人还建议可以在年轻人较为聚集的地方开设莲花书场。曲艺书场可以打造成为地区的文化品牌活动场所,锻炼曲艺表演队伍,培育曲艺观众,推动曲艺创作,丰富市民的文化需求,成为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正如迎恩书场负责人陈惠良说的那样,“书场设在这里,年轻游客多,我们正在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调整节目演出,时间长了以后,知道书场、喜欢莲花落的年轻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越观察●深一度看绍兴
    相关新闻
    越观察|再添“国字号”名片,绍兴知识产权保护何以“出圈”?
    越观察|全球大咖纷至沓来,越窑青瓷魅力何在?
    越观察|一把“虞”伞,撑开新天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