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跟着富阳百村赛,探秘大源镇六千年前的“富春山居”

    潮新闻 施涵予 通讯员 许珊珊2024-07-23 08:33全网传播量36.5万
    00:00
    00:00

    属于富阳人夏日夜晚的快乐回来了!

    7月5日晚,黔东南“村BA”全民星队对阵“富村篮”联队篮球赛的哨声响起,拉开了第六届富阳百村篮球联赛的序幕。

    近几年,贵州“村超”、“村BA”火爆出圈,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浙江富阳,各个村子之间的篮球联赛于2009年就曾启动,先后举办过5届,同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不俗的人气。

    时隔6年,富阳百村篮球赛再次回归,来自富阳24个乡镇(街道)的100个行政村的100支篮球队整装待发,来自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吉祥物熊猫半半作为本次球赛的篮球宝贝可可爱爱出场。

    跟着百村赛的热度和步伐,让我们也一起走进富阳各地秀美的乡镇,这一站是人文底蕴深厚,拥有6000年历史的大源镇。

    百村赛,弘扬体育拼搏劲

    “蒋家村!加油!蒋家村!加油!”7月14日晚,场口镇上村村篮球场灯火通明,这里正在举行的是富阳百村赛第2轮,蒋家村队 vs 谢家溪村队。

    开赛没多久,身穿浅色球衣的谢家溪队抢过球率先获得了进攻机会,只见他带着球,矫健的躲开对方的防守,径直来到三分线外,急停、跳投……千钧一发之际, 一个黑色的身影突然出现,他高高跃起,来了一记大盖帽。球落地的那一刻 ,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我们蒋老师,太帅了。”观众席上,一群孩子尤为兴奋,打出这记大盖帽的正是他们的体育老师蒋宇杰。

    比赛进行中,两队的球员都发挥了高超的水平,比分始终咬的很紧。“这样不行,我们得改变策略,宇杰,你尽量切到对方禁区,我们一拿到球就传给你,你来进攻。”在赛场上,临危不乱,镇定指挥的是队长蒋浪杰,人民医院检验科医生。

    球赛继续进行着,队员们球技精湛、默契配合、奋勇争先,让人目不暇接。观众席上,球迷热情高涨,每一次进攻、防守、妙传、得分都能“引爆”全场。最终,蒋家村队以 58:47 赢得比赛,欢呼声响彻球场。

    蒋家村今夜无眠。

    赢了球,蒋宇杰被他的学生们包围了,孩子们纷纷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他,蒋老师说,他希望给学生们展现拼搏的体育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名次不重要,团队意识更重要。”身为医生,队长蒋浪杰平时工作也很忙,常常值夜班,可为了比赛,他一次训练也没有缺席过,另一名队员周剑柯是退伍军人,目前在西湖区人武部工作,韧带曾受过伤,“带着”两颗钉子也要为村子出力……这一切都让大源镇蒋家村村委副主任蒋泽中深受触动。

    蒋家村对于体育的爱好源远流长,蒋泽中介绍,“村子里爱好打篮球的人上至70多岁老叟,下至3岁小儿。这次百村赛能打球的人自发上场,为村子争光,不打球的妇孺孩童组建成了拉拉队,既弘扬了体育精神,又团结了群众,比赛以后,村里的矛盾纠纷更少了。”

    自百村赛开赛以来,蒋泽中日益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高涨,精神越发充实。

    体育繁荣,只是大源镇各地村民富足、安康的一个缩影,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才是他们有这样精神面貌的深层次原因。

    大源镇地处富阳区东部,群山连绵,碧水环绕,更有着厚重的历史脉络,勾勒出富阳6000多年的城市史,无论人文遗迹,还是自然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

    老台门,传承文化精气神

    “这是一个老式的江南山村,靠山贴水,屋密人稠。屋多是两层楼房,土木结构,粉墙黛瓦;山是青山,长满毛竹和灌木杂树;水是清水,一条阔溪,清澈见底,潭深流急,盛着山的力气。”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原名叫蒋本浒)在名作《人生海海》里,这样描述他的故乡大源镇蒋家村。

    到蒋家村,看的是蒋氏宗祠和20余座老台门,读的是孕育自富春山水的绵绵文脉。

    蒋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蒋氏祠堂左右两侧的墙上,至今仍写有“国家本源是教育,民族前程在儿童”的字样。历代蒋家人恪守宗祠家训,村中每家都悬挂着的匾额,才成就了传承百年的淳朴家风,蒋家英才持续涌现。

    祠堂之外,有20多栋清代古民居,它们还有一个名字:台门。每一处台门,都是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无声地记录着家族的兴衰、岁月的变迁。

    现今,老台门都有了“新用处”,有的改造成了书屋,有的成了剧社,还有一处改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报刊研学中心,面积不大,却收录了《新青年》创刊号、《觉悟》《申报》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近百件党报党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瓦窑里,见证富阳六千年

    2010年,大源镇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将富阳的历史纵深空前推进至6000年前。

    那时,杭黄高铁工程开始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带着考古队员配合工程做考古调查,在富阳大源镇亭山村瓦窑里自然村发现了已沉睡数千年的瓦窑里遗址。

    考古队员在距离地表不到一米的地方发现了陶器,以及往往在良渚文化墓葬里才能发现的石钺。考古队员做了扩方,又发现了两座崧泽文化晚期或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经证实,位于大源亭山瓦窑里是迄今为止,富阳境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那年,还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考古队员发现了几块小小的碎陶片,专业名字叫多角沿豆盘和牛鼻形器耳。 其中的豆,是一种盛器。瓦窑里遗址发现的这块碎片,与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中出土的陶豆几乎一模一样,为多角沿豆盘的口沿碎片。

    由此,专家断定,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在富阳已经出现。从2016年至2018年,三次考古发掘共发现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村中砂石路及历史时期砖窑等遗迹,共30多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印纹陶器、青瓷器、铁器、铜器等400多件。而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瓦窑里更陆续发现了西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的历代遗迹、遗物。

    这是否说明,富春山水自古便是一片宝地,是人们世代生活休憩的家园?

    北纬30度,经纬点等你来探秘

    北纬30度,在这条纬线上,科学难解的谜题比比皆是。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然而,你可知道,富阳的大源镇,也正好所处北纬30度。

    大源亭山村东升自然村的岩山脚琵琶堰,三面环山,坐南朝北,,一方水泥墩上嵌有圆形的铜质标志,上面凸镌一个相交的“十”字,正是东经1 2 0 度、北纬3 0 度经纬线的交点,这是我国第一个经纬度整数点标志塔。塔上写着:“国家测量标志,严禁碰动”。

    众所周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很难找到一个经纬度十数正交点。我国地域辽阔 ,境内共有 10 多个经纬度整十数交点,可惜大部分都分布在沙漠荒原、高山峻岭和海洋中,只有东经 120 度、北纬 30 度这个点处于与城市接近的人口密集地带,也就是大源镇。

    为此,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游客慕名而来,只为打卡“经纬点”,和这墩水泥塔合个影。

    大源镇亭山村瓦窑里自然村,离富阳高铁站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再行3公里即见富春江。背山临水,也难怪被先人选为栖息之地,底蕴深厚,也难怪族中人才辈出,还有这天时地利的“经纬正交点”,引人遐思,有专家学者曾评价大源“看似平常,却颇为神秘”。

    如果你也是文史爱好者,欢迎来大源探秘,来看看这,良渚古城刚拉开帷幕时就已经存在的“富春山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