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十国72位诗人来杭州4天,留下一首献给“我们”的诗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方涛 实习生 秦骐2024-07-23 05:16全网传播量2480
00:00
00:00

7月22日下午,杭州东站,来自金砖十国的72位青年诗人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带走了四天的满满回忆。

诗人在富阳。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19日在杭州拉开序幕,过去四天,来自金砖十国的72位诗人游历了杭州西湖、大运河、良渚博物院、浙江文学馆、杭州国家版本馆,游历了富阳的钱塘江、海宁的钱江潮,感受了浙江的绿水青山和历史人文,筑起文化交融的诗歌之桥,也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和友谊。

诗意的栖居

18日,诗人们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等地陆续汇聚在杭州。次日一早,他们就赶到西湖。


75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站在西湖边,“城中有一大湖,周围广有三十里,沿湖有极美之宫殿……”他被“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吸引。今天西湖边,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都市。不同肤色的诗人从亚非欧美各大洲赶来,荡舟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湖,碧波荡漾,迎接着新的客人。

虽然是夏日,并不影响他们的热情和欢乐。正是荷花盛开时节,诗人们游览西湖十景等景点,最让诗人们印象深刻的,当属三潭印月。他们带着一元面值的人民币,把背面的三潭印月与眼前的三潭印月对照,拍照打卡。

漫步湖畔,成群结队的诗人们或静思默想、或谈笑风生。年轻的印度女诗人帕尔瓦西·萨利尔说,她正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来之前,中国同学们告诉她,西湖是他们最推荐的地方之一。到了西湖边,她才知道,西湖是如此诗意的地方,西湖的美激发过多少诗人的灵感。

在二公祠,诗人们拜谒了两位诗人“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埃塞俄比亚诗人策加耶·海尔赛拉西·吉尔梅表示惊讶,“中国对诗人如此重视,诗人可以当这座城市的市长。”他们在杭州做地方官,施美政、留美名之余,还写下流芳百世的诗歌。“我喜欢写有关自然的诗,希望西湖也能赋予我灵感。”

7月21日,诗人们分三路,分别去了大运河、富阳、海宁。大运河、富春江、钱塘江是“诗路”,同样留下过无数诗人的足迹。同西湖一样,这些都会成为诗意的注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1500年前在富春江泛舟,用简洁而有诗意的文字记录了富春江秀丽风景。1500多年后,来自金砖十国的诗人踏入同一条河流,沿着同样的航线,在江上从流飘荡。

两岸风景也给外国诗人们带来灵感,在船上,他们举行了一场跨越国界的诗会。

富春江上写诗。

“河流,在葡萄牙语中也是一个动词,它意味着微笑流进了嘴里。”

“我是尼罗之子,今天却沉醉于富春之上。”

“江水深而孕育众多,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将来。”

……

中外诗人各自用母语,即兴写下一行行诗句,汇聚成一首名为《在中国富春江上》的诗,这也正体现青春诗会的意义。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关于这里的点点滴滴,相信也会像白居易一样给诗人们留下永久的“江南忆”。

文化的共鸣

给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有迷人的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蕴含。

7月21日,在大运河博物馆里的文创商店,一副扑克吸引了沙特阿拉伯诗人拉万·塔拉·内玛利。54张扑克牌上印着54幅中国画,画的是大运河沿岸的遗产点。

画扑克的老人吴理人,生长于拱宸桥畔,他曾沿河北上,画下运河两岸风情,讲述运河的变迁故事。在博物馆里,诗人看过运河从隋唐流淌到当下的历史,印象深刻,她带走一副扑克,带走运河的魅力。

马可·波罗当年,就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从北京到杭州。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大量篇幅记述了他在运河两岸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比向往,若干年后,哥伦布带着对他的崇拜踏上了寻路东方的旅程。

某种意义上,马可·波罗为全球化的互动提供了动力,而大运河穿越古今,也联通了中国与世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老的大运河,迎接过马可·波罗的到来,又迎接了49位来自全球的青年诗人。

同一时刻,来到富春山馆的外国青年诗人,与书法、造纸术等中国文化相遇。杭州富阳的竹纸,在去年的第19届杭州亚洲运动会上成为开幕式节目单用纸,惊艳亮相。

初次见到文房四宝,巴西女诗人路易莎·罗芒表现出极大热情,她拿起毛笔后,问志愿者“足球”用汉字如何写?尽管是第一次使用毛笔,罗芒一笔一画在纸上写下“足球”两个字。这一刻,跨越太平洋的两国文化,在薄薄的一张竹纸上听到了回响。

在浙江的几天,从古老的良渚文化到南宋的繁华,从白居易、苏东坡的诗词佳作到从千年运河的历史与今貌,浙江历史和文明让诗人们印象深刻,足以供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汲取灵感,思考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

在海宁,了解桑蚕与丝绸。

夜晚降临,在酒店大堂的休息区,十几位诗人自发地开启一场诗歌会。他们有的坐在沙发上,有的席地而坐,不需要茶点佳肴,他们共分一瓶葡萄酒。尽管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不妨碍他们以诗会友,滔滔不绝。

在这场诗会中,诗歌成为了跨越国界的语言。诗人们相互交流创作心得,分享着彼此的作品。他们用诗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开放和交流,这正体现了这次国际青春诗会的意义。

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向各国青年诗人发出邀请:以“天涯若比邻”为主题,同写一首诗。从古到今,同一诗歌主题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以不同的视角和风格咏唱,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艾伟主席的这一邀请,是对这一文学传统的呼应,更是以诗为媒、文化交融的当代表达。

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

同一首诗的友谊

古往今来,很多诗歌名篇,就诞生在诗人交互交流、饮酒酬酢中,诗人之间由此产生的深厚友谊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青春诗会始于1980年。当时,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歌刊物《诗刊》社举办了首届青春诗会,舒婷、顾城、江河等青年诗人参与,艾青、臧克家、田间、贺敬之等前辈授课交流。1986年第六届青春诗会,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当年25岁,也参与其中,与翟永明、宋琳、车前子、潞潞等青年诗人结下友谊。

青春诗会至今举办了39届。而本次“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是在青春诗会基础上生发出的新设想。在吉狄马加看来,此次诗会是不同语言的诗歌的交流与对话,更是各国诗人之间友谊的见证。

图片

7月19日活动开幕式上,路易莎·罗芒(巴西)、塞费·泰曼(埃塞俄比亚)、维亚切斯拉夫·格拉济林(俄罗斯)、盖蕾娅·弗雷德里克斯(南非)、高塔姆·维格达(印度)、阿迈勒·萨赫拉维(阿联酋)、穆罕默德·穆塔亚姆(埃及)、胡达·穆巴拉克(沙特)、哈菲兹·阿奇米·卡尔胡兰(伊朗)、王二冬(中国)等10位诗人代表,将“友谊之水”注入玉琮容器,被浇灌的友谊之树随即点亮。

这一启动仪式,象征着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象征着各国人民友谊长存,共谋发展。每一滴水,最终都汇入海洋,每一种语言,都能谱写成诗篇。青春诗会不仅是一场诗歌盛宴,也为金砖十国文化交流搭起了一座桥梁。

开幕式结束时,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中,屏幕上滚过一首长诗和参与本次国际青春诗会的72位诗人的名字。这首诗,同样也出现在《诗刊》“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特刊”的第一页。72位诗人同写一首诗,下面写着“这首诗献给我们”。

以青春和诗歌为名,青年诗人们从五洲四海齐聚之江大地,在语言和诗歌的碰撞中开启了一次诗歌的浪漫远行。在前路上,你我他,共同构成了“我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