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经过300多天的筹备,“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为期3个月,共分为“古法新意”“匠心铜运”“雕铜巧技”“艺出新裁”四个单元,展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级非遗传承人朱炳仁创造生涯中,100余件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制铜精品。
艺术展开幕式上,八十岁的朱炳仁眼含热泪,向来宾致辞,他动情地说:“能在国家博物馆展览是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有了国运才有了‘铜韵’。”
100余件精品铜作亮相国博
朱炳仁:一步步走出中国当代艺术之路
步入国家博物馆恢宏的大厅,仿佛进入了一个“铜话”的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便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塔的建筑艺术品,“雷峰塔”边,挂着朱炳仁·铜在杭州河坊街上的博物馆镇馆之宝:“雷峰塔”匾额。再往里走,第一座铜桥“涌金桥”,标志性作品《燃烧的向日葵》被摆放在展厅最中间,从画框到花瓶、向日葵都做了立体的呈现,肆意生长的花瓣,仿佛有生命力一样,对比作品的灵感来源——梵高的《向日葵》有了别样的韵味。
《燃烧的向日葵》 图据朱炳仁铜
国博珍藏的熔铜艺术开山之作——《阙立》,时隔十七年再次与观众见面,还有人类苍生“三部曲”之一《稻可道,非常稻》、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运河之光》《千浪卷雪》、为博鳌亚洲论坛创作的巨幅铜壁画《万泉归海》、献礼杭州亚运的《开运润泽庚彩铜瓶》等的珍贵熔铜艺术品悉数亮相,共同演绎了一场形意交织的双重盛宴。
中国铜壁画巅峰之作《万泉归海》 图据朱炳仁铜
朱炳仁的作品每一件都带着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鲜明的个人印记,朱炳仁说,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的艺术殿堂,能从这里走出去的艺术,代表着我们在传承中的新发展。因此,这一场大展,是呼吁记住历史,记住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文化精品,向先辈致敬,也是向传统工匠致敬。
五千年以来,中国的青铜文化都是“铸铜文化”,而朱炳仁开创了熔铜艺术之先河,赋予了铜写意、有生命力的呈现方式。
朱炳仁说:“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当地艺术是踩着西方人的脚印上走出来的,但是我觉得不是,每一步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如果你不信,那么请来国家博物馆看看我的展览。”
朱炳仁关注人类命运“三部曲”之一《稻可道,非常稻》 图据朱炳仁铜
“网红”孙儿朱也天亮相
最喜欢的是熔铜作品“千里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因迈巴赫送考和高考700分屡上热搜的朱炳仁之孙朱也天也亮相开幕式。在朱炳仁大师致完辞,他快步走上前搀扶爷爷下台,引来观众的掌声和赞许声一片。
朱也天告诉潮新闻记者,他是以朱府铜艺的第六代传承人,也是作为观众来看爷爷的大展。朱也天表示,尽管大部分作品他都多次看过,但在这样隆重的场合以专业的形式展出,他还是第一次看,并且从作品里看出了新的韵味。
朱也天不久前刚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在会展现场,他变成了“移动的打卡点”,来合影的观众络绎不绝。朱炳仁接受潮新闻采访时也谈到了孙儿,他说,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朱也天,才认识了朱炳仁,进而了解了铜艺,不论何种原因,年轻人对铜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都是值得欣喜的,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来看看。
爷爷在国博办展,朱也天非常骄傲,“我很感谢他给我言传身教的教育,给我不断奋进的动力,他一直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千里江山》 图据朱炳仁铜
朱也天表示,他最喜欢的作品,是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原型,打造的以创新致敬宋韵文化的熔铜作品“千里江山”。“因为爷爷,让人们看到了这幅名满天下的作品的立体模样。”
这幅作品整体是以一个流动的熔铜艺术来表现三山五岳,用金色的熔铜做了树和云的整体造型,呈现出潇洒洒脱的状态,布展时又加了一面镜子,好像有湖水倒影在下方一样,整体呈现出宏伟又清新雅致的模样,“我觉得这也是熔铜艺术的美感所在。”朱也天说道。
从杭州到北京,从“铜匠”到“铜艺”,这是朱炳仁一生的路,是铜艺这种传统工艺登上艺术殿堂之路,是当代中国艺术登上世界级舞台之路。
“八十而立”之后,朱炳仁想做的事还有很多,他想把中国铜文化传播的范围更大,像铜一样有延展性,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中国当代艺术,“我感觉自己还停不下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