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手记|当我逛香港书展时,我在想什么

    潮新闻 王小静2024-07-22 05:26全网传播量981
    00:00
    00:00

    周末去香港探亲,不巧家弟在加班,他的女朋友黄小姐受命来接待我。本漫无目的,有人推荐说,香港有个书展可以去看看。我和黄小姐商量着,如果没什么事,咱就一起去吧。

    黄小姐说,不然带个“小推车”吧,万一买太多,拿着也不方便。

    我赶忙摇手:“不用不用,我不爱看繁体字,就是去转转。”

    到了地方,我突然有些生气,这怎么能是轻描淡写“有个书展”,这分明是大名鼎鼎的亚洲文化盛事——“香港书展”。这跟介绍我去相亲,只说是平平无奇一男的,最后发现是古天乐有什么区别?

    于是预期不足的我,不仅钱包没有捂住,还被抱回来的一摞书硌得胳膊上满是红印。5个小时逛下来,心也痛,手也痛,腰也痛,脚也痛。

    香港书展到底有什么看头?当我在逛书展时,我到底在看什么呢?

    看人:形形色色

    去书展前,我特地查了小红书的攻略,上面说:“下了地铁跟着人流走就对了。”

    小红书诚不欺我,下了地铁不用动脑,跟着人流走就是书展方向,可我没想到的是,地铁站离书展的会议中心,还有好几百米,这几百米的路上,并行了四排,熙熙攘攘都是去书展的人。到了会议中心内部,还是人头攒动,这样的人流盛况,在内陆我只有在动漫展ChinaJoy、或是跨年的湖滨街上看到过。

    展会一楼是各地的文化出版商,国家地理、港中文出版社、三联书店等等都在这里,人气自然最高。稍不留神,同伴就不见了,不过幸好我个子高,幸好她留了一头红发。每当我发现身边的人没了影,就昂起脖子踮起脚去茫茫人海中找那颗“红头”,还是很醒目的。

    这是书展吗?难道全香港的人都来了吗?香港人这么爱看书吗?

    之所以惊异于书展的人气,是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读书是个有门槛的爱好。

    然而书展上形形色色的人,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青年人居多,孩子和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也不少。还有些是我没想到的:坐着轮椅的,拄着拐杖的,推着婴儿车的,拎着买菜篮的……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读者,操着不同的语言交流。策展也是有趣的,你会发现,东方易经的隔壁发现塔罗牌的预言,二次元漫画书和“如何赚大钱”出现在同一个人手里,有人在谈论中医养生,另一边的人高谈阔论全球经济形势,有的在看暧昧小说……题材无禁忌,观展不设限,多元文化融合在这里被具像化了,“魔幻”又很和谐。

    买书:欲罢不能

    黄小姐说,香港的书很贵。但书展可能是一年中买书最便宜的时候了,有的书可以打8折、7折,还有特价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被纸质书的价格惊到了。

    一本10分钟就能看完的漫画要80多元,随手拿起一本看着挺轻薄的,翻到背面一看140元,倒吸一口凉气。一本DK出版的动物绘本,毛发栩栩如生,我爱不释手,想着买回家带给孩子,一看售价320,还有一部大石文化出版的《细看艺术》,把每幅世界名画切成小块局部放大,细节丰富,排版赏心悦目,300多……犹豫再三,还是没下得了手。

    黄小姐对买书兴趣不大,她就陪在我身边,看着我纠结,再给些“没有用”的意见。“要不你看一会,看一会也许就发现没那么喜欢”,“要不你买了吧,反正也不差这一本。”好像我脑子里分身的小人,跳了出来,化身成了她。

    最后,零零碎碎挑了七八本,花费有千把块,每一本都是难舍难分,觉得错过就是一辈子。

    我那个红头发的港城大生物学博士“弟妹”黄小姐也挑了一本期刊:“破解长寿密码,迎向活力人生”,正对口她的专业。我在心中暗叹,如此一个美女妙人儿,竟然满脑子的“学术”,真是人不可貌相。

    看作者:坐而论道

    可能是我去的书展少,但香港书展是我看过的,读者与作者最亲密交流的舞台。

    在每个转角,你都有可能遇到一个支着小摊在签售的作者。有的作者人气旺,来签名的读者围着出版商的展位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不得不举着一个牌标,写着“签名队尾”;有的作者鲜为人知,但有可能遇到与之灵魂共振的读者,我看到一个作者和三个读者围着一只高脚圆桌,就地谈论起了科技与自由。真正的“闹中取静,坐而论道。”

    签售的作者当然也分三六九等。

    最简单的,就在展位的一旁,支起一张折叠桌,铺上桌上,摆上几本书就是一个简易的签约台。

    稍好一点的,有个背景板,大幅的海报上面是“畅销书”的封面。

    再好一点的,有专门的展位,三五工作人员引导,现场座无虚席。

    和作者见面的场面,与和偶像见面相比也不逞多让,我看见的就有疯狂索抱的,送礼物的,激动落泪的……有一个布置简单的书摊前,签售的人还没到,队伍已排得老长,等人来了,排在第一位的老先生一下就冲了上去,又是握手,又是合影,激动莫名。黄小姐说,这位是香港医疗界泰斗级的人物,在香港家喻户晓。我惊讶于作者的低调,也惊讶于书展的“卧虎藏龙”。

    当然,还有更好的作者待遇,会有专门的会议室做分享。在我去看展的这一天就有29场分享会,其中不乏苏童、金宇澄、许子东、冯唐这些作家。

    可惜,我们是临时去的,所有的大小讲座预约都早已满额。虽然知道“不设现场报名或排队名额”。我们不甘心,想着或许报告厅的地板还可以坐一坐,走廊也能站一站。于是我们,赶着去了4点关锦鹏导演的分享《胭脂玫瑰恨长久——关锦鹏眼中的女性,电影与文学改编》,穿过崎岖的走廊,发现报告厅门口还有个”现场轮候”的长队,都是希望能进去“坐地板”、“站走廊”的人,报告厅里管理严格,只有出来一个,才能进去一个,我和黄小姐面面相觑,只好铩羽而归。

    12点进去,5点从会展中心走出来,门口依然是长队,排到到地铁站。

    看展:不只是书展

    虽然名为书展,但香港书展上仿佛“啥都有”。电影、音像、文具、收藏品,零食、漫画,甚至儿童游戏房。

    明报的摊位,一套《光影里的永恒回忆》记录了香港影视歌的黄金年代;地政总署的摊位,可以看到九龙城寨的老照片、地图、模型;“文艺廊”会展出“年度主题推介作家”的著作,剧本手稿,电影道具;3楼是孩子的童书天地,有各种装置可以体验,还有表演舞台;5楼是日本馆和零食区,本地和国外的零食,应有尽有,真的是好玩又好逛。

    逛展时,一边在感慨香港人好幸福,一边又想着怎么样才能做这样一场精彩的,不落窠臼的大型书展。

    我自问也是爱凑热闹的人,去乌镇、阿那亚都看过戏剧,也爱看画展、逛博物馆,但好像很少参加书展。是城市里的人不爱读书了,还是书展氛围没有真正做起来?

    据凤凰卫视报道,每一届进入书展的读者超过一百万人,今年是第34届香港书展,汇聚了约760家展商,场内外举办文化活动超过600场。开展当日,凌晨5点就有人来排队。

    不久前,亚马逊宣布Kindle停服,许多人唏嘘感慨,下一个会是实体书吗?这些年,实体书的生存状况每况愈下,很多人怀疑,AI时代,信息如此发达,检索那样方便,我们真的还需要纸质书吗?

    或许今天之前,我真的会认真想一下。

    但看了香港书展,我觉得,人们还是需要并且热爱纸质书的,对读者再有信心一点,我们爱书,天涯海角,不会抛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