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你有多久没回老家了

    浙江宣传 湖轩2024-07-22 00:30全网传播量150.2万
    00:00
    00:00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老家,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是衣胞之地,是离别后的日思夜想,也是归来时的百结愁肠。

    近来,关于老家的讨论引发很多人共鸣。不少人说,回一次老家,就相当于看了一次心理医生;还有人开车十几个小时,就只为在老家门前坐上10分钟,即使老家房子已不在了,仍要去看看村前的那棵老树、屋后的那条小河。“那远山呼唤我,曾千百次路过”,前段时间,一首歌曲《异客》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唱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老家是一个人出发的地方,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难以割舍更难以忘怀。在社交平台上,有句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远离故土、在外拼搏的你,有多久没回老家了?”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半径往往是一村一镇,终其一生也难以离开故土。而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老家,进城求学、工作、安家,不少人即便拥有了更好的居所,但念念不忘的还是老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无论古今,思乡之情是共通的。不少文人墨客尤其是边塞征人把这份念想,一笔一划用力用情嵌进文字,码成一行行“远望”。像出征边塞的岑参,把乡愁托付给东流不休的渭水,希望“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身处洛城的李白,听闻笛声,感叹“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谪居巴蜀的李商隐,在绵绵夜雨、烛影摇曳中,遥望北方的家人,憧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到了当代,许多作家会有一个自己创作的原乡,这个原乡如同绍兴之于鲁迅、白洋淀之于孙犁、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之于莫言……正如史铁生所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一条线索,作为开端。无数普通人则用脚投票,表达对回老家的热望。有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40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84亿人次。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回老家过年。有网友动情地说,“我不惧在风霜雨雪里穿梭,因为,前面是老家的方向”。

    故乡的热土上,总有太多的不舍与牵挂,令无数游子感怀。就像作家孙犁说:“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疲倦到心力交瘁时,回望一下老家,回望一下过去,咀嚼一下珍藏着的童年的记忆、熟悉的味道与温暖的亲情,总能给人以新的无穷的动力。这份情感不会随时空转变而褪色,只会随人生阅历的增多而变得浓稠。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尽管交通条件已经得到巨大改善,很多人却把想要回老家的想法一搁再搁,转眼间就一两年甚至五六年没回老家了。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归乡的脚步?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有不能回的苦衷。一些人选择背井离乡,或许并不是为了追寻美好的“诗和远方”,而是为了“碎银几两”。正如歌里所唱的,“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偶尔有些假期就只想好好休息。一些人的老家山高水远,加上节假日交通拥堵和票源紧张,让回家变得比较艰难。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人来说,回老家一趟往往需要考虑成本。有人说,“花费3000块,只为了在家里待两天,飞机高铁公交车轮番上阵,还有人情世故要去填,又费钱又废身体。真的有必要回家吗?”不能回的背后,有着无奈与妥协。

    有不想回的理由。对一些人来说,觉得“老家太苦,没有想要的生活”“老家的资源和机会有限,无法实现梦想”;也有的人,老家慈母不在了,父亲也过世了,物非人也非,“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归属感的逐渐淡化,让他们回老家的愿望没有那么迫切。现代通讯的便利让一些人认为,一个视频电话就能与老家的亲朋好友联络,无需费时费力回家。“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在有的人看来,老家已不是记忆中的老家,那份纯粹与美好已难以复现。就像1934年,沈从文重返老家湘西探望病危的母亲,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

    有不敢回的犹豫。回家的路,有时不只是地图上的几条线,它还交织着成长的挣扎、现实的无奈。比如有的人害怕面对双亲,担心自己未能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三姑六婆的闲言碎语如同利刃,让人对“混得不好”的议论心生畏惧,害怕那份回乡的喜悦被面子问题冲淡;又或是担忧那些无形的“标尺”,将个人的价值简单地量化在物质与婚姻里。于是,这份对“复杂社交关系”的逃避,悄然间将游子与老家的距离拉远,让每一次回老家的念头都伴随着犹豫与挣扎。

    图源:视觉中国

    回老家不应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而应是一个热气腾腾的词。其实,回老家并不需要太多的顾虑。

    老家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暖乡。老家可以给人带来无可替代的归属感、治愈感。用网友的感叹来说:“如果在外面漂累了,回老家歇歇,那里,有你想要的安慰,来一杯老家的酒,一解生活绵长的愁。”老家总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他们或站在村口的树下踮脚眺望,或靠在摆满“都是我们爱吃的”的桌旁守候。为了那些等我们的人,常回老家看看。即使工作再忙,即使鬓毛已衰,即使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繁华与热闹,要知道父母至亲总是会敞开怀抱,由衷期待着我们能时常归去。

    老家不会嫌弃每一个孩子。我们不一定都要变成世俗所定义的成功的样子。活得平安健康,是老家对每一个游子最朴素的愿望,也是父母打心底希望你该有的模样。你可能不是众人中最受瞩目的那一个,但一定是父母亲人眼中的独一无二。所以,不妨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带爱回家。有作家曾说:“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老家,能给我们这样的幸福。

    时间不等人且珍惜当下。当老家在我们的记忆里黯淡成陌生的模样,当亲人故旧都逐渐离开人世,老家可能就真的成“回不去的家”了。一些人经常以“我太忙”“回去不方便”等为借口,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是会有一些的。还有人总认为要等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再回老家看看,殊不知时间如流水,父母亲人都正在渐渐老去。一年365天,总能找点时间,心动不如抓紧行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莫让“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几个小时能见面,你却只愿在视频里和我拜年”,伤了那颗等我们回家的心;也莫让“早知道我就回趟家见您最后一面”,成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有空就回老家看看吧,趁老爸老妈还在,趁乡里乡亲熟悉的面孔还在。对我们的社会而言,为上班族创造更多假期,把探亲假落到实处,鼓励大家常回家看看,也是很有必要的。正如有人说,人生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回家的路上,在游子的心上。

    相关新闻
    “工位精装修”有没有必要
    “成长的烦恼”在成长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