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晓风在《念你们的名字》一文中说:作为一个医者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的过程,需要学多少东西才能免于自己的无知,要保持怎样的荣誉心才能免于自己的无行,要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千万个病人之后免于职业性的冷静和无情。
对于台州的张女士来说,她就遇到了真正有大爱的医者。
近日,她和弟弟带着鲜花和感谢信,专程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下简称浙大四院)看望他们心中两位如亲人般的医生——赵忠扩、王帅。
医院供图
两位病友家属为姐弟,他们的父亲张大伯于四年前被查出胃癌晚期。手术前他们去过很多家医院,和很多医生沟通过,最终选择了赵忠扩主任团队。
医者仁心,“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听到父亲患癌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无助,感觉天都要塌了,我们带父亲找了很多专家,北京、上海都去过。”女儿张女士回忆,“当时感觉很多医生都无法共情家属的想法,看病过于模式化,我不放心将父亲交在他们手中。”
绝望之际,他们结识了被称为“胃肠外科一把刀”的赵忠扩主任。
“第一次和他接触,我就决心要在他这里治疗了。”张女士回忆赵忠扩在门诊时的场景说。
当时,赵忠扩认真翻阅了她带去的所有片子、检查报告,耐心地回答了她的疑问,并宽慰她:“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我们只能尽力把能做的做好,还是有治疗方法的。”
在治疗过程当中,赵医生的方案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而是“独家定制”。他会根据大伯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张女士直言:“赵医生简直是一个设计师。”当张大伯遇到癌症转移时,赵忠扩并没有选择大众化的治疗思路,直接进入二线化疗。相反,他会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个个方案,总是希望在保证手术成功的同时,将张大伯的痛苦尽量减小。
“每次做完手术我爸爸都恢复得特别快,前期可能需要一周住院时间,到后期甚至可以在术后隔天就出院。”赵忠扩也会为病人着想,考虑到张大伯归家心切,他也特别体谅,尽量让张大伯早回家。
每一次治疗,不管是化疗、放疗、还是靶向免疫治疗,都是老赵召集团队研究分析并最终敲定专属于老爸的治疗方案。四年来,数不清发给老赵多少份检查报告,小到一张化验单,大到每一次的CT磁共振片,他都耐心细致地查看研究分析,作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他还能发现放射科医生看漏掉的微小病灶。
张女士说,父亲这四年保持着较高的生活质量,多亏了赵忠扩。
医者仁心,是医生更似亲人
近期,张大伯发生的癌症再次发生了转移,发了肠梗阻,吃不进,拉不出。张女士拜访了当地的专家,他们都表示手术有难度。但当她给赵忠扩和王帅打去电话时,电话那头传来第一句话就是“赶紧过来”,张女士感到的只有满满的安全感和感动。
因为癌症的治疗是长期的且无法根治的,病症复发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般悬在张大伯家人的头顶。每每当他们无助时,赵忠扩和王帅都会安慰他们:“我们会竭尽全力,让老张再留在我们身边再多一点点时间的。四年不都这样过来的吗?我们一路过关斩将,又创造了一年又一年的佳绩。你们放心,不会那么严重的。”
“我爸是一个非常执拗的人,但是他很听赵主任的建议,对赵主任是满满的信任感。”在患者的心中,早已把赵主任当作了家人。
张大伯本人更是逢人就“安利”赵医生,“医术太好了。有的时候,我都想放弃了,但是老赵总是鼓励我。”
看到赵忠扩对张大伯的治疗如此尽心尽力,张女士发自内心地想要送些礼物给赵医生表示感谢,但他却说:“真的不用送礼感谢我,每一个病人到我手上我都竭尽全力地帮他们,看到他们渐渐好起来,我会很有成就感。”
除了赵忠扩,在求医的路上,张大伯一家人还认识了另一位“暖心”医生——王帅。
王帅是赵忠扩团队的一员。“王帅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热情,非常暖心,我爸喜欢亲切地喊他‘王帅哥’。”张女士说,每次出院、入院,王帅都会第一时间来问候病人的身体情况。
“从这些年轻医生身上,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和亲切,也感受到了这家年轻医院的朝气蓬勃和仁心仁术!”张女士说。
在收到感谢信与鲜花时,赵忠扩主任低调腼腆,“真不用这么特别感谢,这都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
医院供图
王帅也很感动和欣喜。“我觉得在接触过程中,最暖心的一点可能就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帮着家属瞒着病人的身体情况,这样让病人的心理好受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