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钟到桐庐,融杭“桥头堡”准备好了吗?

潮新闻 沈琳 共享联盟·桐庐 雷燕 方菲2024-07-19 10:37全网传播量53.2万
00:00
00:00

18分钟,这是乘坐高铁从杭州城区到桐庐的时间。有乘客感叹,杭州到桐庐是“打个盹儿就会坐过站”的距离。

桐庐,位于长三角金南翼,是杭州都市圈中的“网红县”,有着“中国最美县”“中国民营快递之乡”“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等称号,也是杭州都市圈中杭州区域除市辖区外的唯一县域,可谓融杭“桥头堡”。2022年,桐庐迎来“双高铁枢纽”时代,“融杭”迈入新阶段。

桐庐人憧憬着,8月底杭温高铁通车后,桐庐将同时拥有杭黄线、湖杭线和杭温线三条铁路线,届时班次将大幅增加,“18分钟”所带来的同城化、通勤化、公交化、班列化效应将更加显著。

随着交通优势的不断释放,疾驰的列车带来流动的新机遇。然而,想要担起杭州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光靠交通优势显然不够,桐庐如何抓住机遇,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新机遇

“中国最美县”和“浙江第一区”,一条高铁让余杭、桐庐两地结成“亲家”。

一个多月前,杭温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桐庐县党政代表团赴余杭区考察,并正式提出“融杭接廊18分钟”这一设想。余杭区委主要领导用“亲家”一词,比喻两地“天作之合”的情谊。

“两地的距离缩短到18分钟。”在结束考察后,桐庐县党政代表团乘坐了从杭州西站驶往桐庐东站的城际动车,在风驰电掣中,感受了一把“同城化”的便捷。

融杭,融的是同城效应,随着高铁通勤化的持续推进,主城区和近郊的界限变得模糊。18分钟,就能从主城区“闪现”桐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接廊,接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资源。对接大走廊就是对接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资源,为桐庐强链补链延链注入强大动力。

桐庐为何在此时提出新一轮谋划?

在桐庐干部看来,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已成为趋势。前不久,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轨道上的长三角”更进一步;杭州第五座高铁枢纽钱塘站投用在即;杭温高铁开通后,桐庐将成为义乌、温州方向来杭的“第一站”,是杭州“南码头”一样的存在,大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这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考量。

天时——

当下,国内大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推进。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县城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地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其中,对于像桐庐这样的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其融入临近大城市,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疏解转移,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这将为桐庐带来很多政策机遇。

地利——

两个地区之间的融合度,往往与时空距离呈“反相关”,距离越短,融合度越高。

从320国道时代的2小时,到杭千高速时代的40分钟,再到杭黄高铁时代的30分钟,桐庐与杭州的时空距离一直在不断缩短。2022年,合杭高铁湖杭段开通后,桐庐到杭州的时间缩短至18分钟。

如今,杭温高铁开通在即,原本每天的发车班次将从20多趟增加到40多趟,让桐庐具备了成为大走廊“西进南下”枢纽节点的时空优势。同时,杭州都市圈和金义都市圈节点县的地理优势,使得桐庐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参与区域产业分工。

人和——

每当临近节假日,在未来科技城工作的陈磊便会因为买不到票而发愁。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他在湖杭线通车后,打卡了桐庐的大大小小景点。在得知杭温高铁即将通车后,陈磊此前的担忧随即消失。“期待这条高铁班次能多一点,周末可以去青山绿水间小住两天,去去‘班味’。”

生活节奏慢、生态环境美、物价相对较低……“小而美”的县城里,有年轻人寻求的“松弛感”。在桐庐干部看来,桐庐的生态文旅优势与大走廊主要群体的休闲旅游和宜居需求有很强的适配性,将为桐庐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优选地

时空距离拉近、区位优势凸显、经济发展格局改善……按照以往的发展经验,高铁带来交通优势,将为大城市的周边城市承接产业外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机遇。

以深圳为例,有数据显示,2019年-2024年6月,深企在市外设立子公司或关联企业数量达3.9万家,仅东莞一地就承接了深圳产业转移企业9000余家。

桐庐谋划“融杭接廊”,产业是关键一环。在提出“融杭接廊18分钟”设想时,桐庐就曾提出要更好承接余杭溢出效应。

桐庐凭什么成为“第一区”外溢项目的“优选地”?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翻翻桐庐的家底。借力借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桐庐曾经尝过甜头。

以视觉智能产业为例。2015年,杭州海康威视电子有限公司桐庐制造基地建成投产。随后的5年时间里,里德通信、源展电子等20家数字安防产业链配套企业相继扎根桐庐。目前,桐庐视觉智能产业营收已突破百亿元。

磁性材料产业也是一样。2004年,作为磁性材料龙头企业的杭州智见控股来到桐庐,随后成立子公司象限科技。如今,象限科技成为桐庐县磁性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桐庐经济开发区已累计集聚磁性材料企业23家,其中规模企业11家,亿元企业5家,产值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

再者,在产业协作方面,桐庐与大走廊之间存在契合点。

桐庐向“新”而行。如今,以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和快递物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赛道,逐渐更新了桐庐在人们心中仅以针织、制笔两大传统产业“立身”的“人设”。

当下,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吉利动力电池项目、三诺电子长三角总部、环球新材国际亚太总部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桐庐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桐庐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些局面,新兴产业的布局积极融入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产业基础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导向与大走廊“123X”产业体系相契合,能够更充分地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资源。

“融杭接廊”,并非一味索取,而是优势互补。

桐庐缺什么?高能级科创资源,特别是创新性人才,而作为全省创新策源地的大走廊集聚了全省高端科创资源。

与此同时,桐庐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大走廊也面临发展空间有限、产业空间价格高等瓶颈。“一些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积极寻找可拓展产业空间,如之江实验室在德清布局了AI莫干山基地。”桐庐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桐庐存量用地空间开发潜力较大,且成本相对较低,与大走廊形成产业要素互补。

增长极

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并非易事。而高铁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被“虹吸”的风险。

以沪杭高铁为例,嘉兴地区劳动力就业率在开通高铁后下降了,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向上海、杭州转移。

桐庐如何破局?

当下,桐庐建立常态化专班推进“融杭接廊”工作,不断强化融杭“桥头堡”作用,进一步带动人流、商流、物流向西部辐射,把“18分钟”的同城效应发挥到极致,打造杭州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高铁通车,对沿线城市机会均等,桐庐要想抢占先机,要进一步构建立体交通网。

对外,桐庐积极对接上海铁路局及杭州站,在班列安排、票制优化、通勤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出行方案;对内,在高铁站点周边片区完善路网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快公交枢纽中心建设、智能网联车应用落地推广,畅通两地交通往来“最后一公里”。

产业联动,要发挥比较优势。

桐庐梳理“三通一达”产业资源,积极谋划低空经济产业、科创人才飞地、干部交流机制等内容,开展“走进国企 请进桐庐”等活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文旅拓展,加深铁旅深度融合,激活影视+文旅新流量。

前不久,桐庐携手华策集团联手打造的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产教示范区开工,剑指世界级影视文旅目的地。影视剧《时光正好》热播,带动拍摄地桐庐“出圈”。桐庐还在探索开通旅游专列、开发“高铁票+景点”专线产品等,导入高铁沿线客源。

桐庐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桐庐要借力借势,在产业发展、文旅拓展、打响桐庐品牌、提升城市能级等方面发力,助力桐庐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经济和中心经济跃升,从而打造杭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而如果站在整个杭州当下的产业发展大势来看,此次桐庐的新一轮谋划,意义还不止于提升本地的发展优势。

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将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逐步实现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生动注脚。 

大城强县,只有直面这场考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强化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担当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5)
潮客_2b5yht · 2024-07-19 14:31 · 浙江金华回复
从杭州到桐庐,不只是18分钟,更是同城生活的崭新开端。
潮客_3ai6hy · 2024-07-19 14:21 · 浙江杭州回复
桐庐,你是杭州的新星!
5楼彦祖 · 2024-07-19 13:17 · 浙江杭州回复
18分钟,一趟旅程,一个新未来,桐庐,我们看好你!
猪小闲Piggy · 2024-07-19 12:57 · 浙江杭州回复
杭州的"后花园",桐庐的绿水青山正吸引着更多人!
随风散 · 2024-07-19 12:37 · 浙江杭州回复
芜湖,去吃土菜馆了
相关专题
微观桐庐
相关新闻
“融杭接廊”打造新增长极 桐庐抢抓杭温高铁开通带来的新机遇
提速打造“第三极”丨永嘉:“融圈进群” 拥抱“高铁时代”
浙报关注|改革创新再深化、攻坚突破攀新高,慈溪:推进大交通建设加速现代化变革
点亮杭州城东新中心,临平构建未来“数实家园”
“全域数智之城”是座什么城?临平有“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