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患者就医”变“医护上门”海宁“e护康”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米”

潮新闻 贺洁靓2024-07-19 09:18全网传播量1885
00:00
00:00

“我要换导尿管了。”昨天,又到了家住海宁市长安镇怡院社区陈大伯换导尿管的日子,家人照旧在网上的“e护康”平台上预约了换导尿管的居家护理服务。

不出半小时,海宁市中心医院医共体的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的居家服务团队就上门了。

让医疗服务在指尖一触即达,让百姓就医负担不断减轻……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路上,近年来,海宁创新实现“医疗到家”“护士到家”“康复到家”“护理员到家”四位一体居家医护新模式 ,“e护康”这一幸福民生品牌有了更多的温度和质感。

医护进家 背后的故事很动人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庞大的慢病和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对医养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4月,海宁市卫健局以“互联网+护理服务”、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为重大改革需求导向,协同海宁市医保、民政等部门,创新打造“e护康”综合集成应用,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型医养结合机制,推动实现老年健康服务均衡可及和优质共享。目前,海宁已有902名医护人员通过平台认证,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或患者提供换药、拆线、导尿、PICC维护等26项专科医疗护理服务;步行训练、手功能训练等19项居家康复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等10项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

三年来,小小的平台拉近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避免了患者“多跑腿”,“上门服务”背后的故事也很动人。

近日,海宁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长徐文燕收到了一封感谢信,来信者是计女士。原来,计女士的父亲患上肿瘤。在上海经历了一场手术后,计女士便带着父亲回到海宁,通过e护康平台,预约了术后伤口上门换药服务。他的父亲术后伤口有四个,最大的一个深度约六七公分,伤口情况复杂。

回忆起徐护士第一次上门的场景,计女士仍然印象深刻。当时,父亲的伤口积聚了不少脓液,掀开敷料,还有一股异味。

清理创口、更换敷料,仅用几分钟,徐文燕就专业又迅速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往后每一次上门换药,徐文燕尽可能把护理的简单操作教给家属。

“在徐护士的精心护理之下,我爸爸的伤口从原来需要每天换二次纱布,到如今的伤口慢慢愈合。”感谢信中,计女士这样写道。她说,父亲也开朗了很多,这都离不开徐文燕的细心负责。

“上门服务虽然辛苦,但被人尊重的感觉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对此,徐文燕表示,在医院病房,她面对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伤口,自己就是个普通护士。但是去患者家里,面对的不仅是伤口,还是不同的家庭,她能更深刻地感到自己“被需要”和“被肯定”。

“有一年冬天,为一个患者上门换完药后,他一直催我早点回去,说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那一刻心里真挺暖的。”自从成为e护康平台的一员,徐文燕服务了近100位患者,接了近400单。

像徐文燕一样,接到订单的医护人员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居家上门服务,用实际行动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据悉,在e护康平台上申请居家服务最多的是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疾病康复或终末期,出院后仍需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医疗巡诊、家庭病床、康复护理……这些以往只能在医院里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如今正慢慢走进患者家中,为老年人尤其是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带来福音。

截至目前,“e护康”项目覆盖全市22万老年人,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创新“四色”管理  重点人群健康有“医”靠

“王某,80岁,红色等级分类老人。”在海宁“e护康”数字驾驶舱内,王阿姨的信息被实时显示出来。

王阿姨家住长安镇虹桥社区,因脑梗长期失能卧床在家,需要定期去市中心医院接受导尿和更换胃管。王阿姨家在3楼,也没有电梯,每次去医院都得叫上远在市区工作的儿子或是邻居帮忙,费时费力不说,老伴也是一路吃尽苦头。

2022年,家属得知“e护康”居家医护服务这项惠民工程后,成为该项服务的“老顾客”。

“现在上门护理可太方便了,诊疗结束后,用医保卡在家就能结算付钱,帮家里人卸下了不少负担。”让王阿姨一家更为感动的,是卫健部门还将王阿姨这样高龄、失能的人群优先纳入了重点管理对象,提供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实行分层分级分类管理。

据介绍,“e护康”驾驶舱目前已实现横向联动卫健、民政、医保、残联等4部门,纵向贯通3家综合医院、14家乡镇卫生院、136家村社卫生室(站)和若干医养结合机构的高效协同,193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902名医护人员纳入管理。同时,整合了长护险失能、签约服务“重中之重”对象、残疾等重点人群健康数据3万余条,结合需求工单,形成“红橙黄蓝”四色需求数据画像。

此外,海宁还创新打造以“e保家付”为支付核心、长护险为重要依靠、财政补助为特定兜底、养老服务补贴为有效补充的“一核心三统筹”多元化支付体系,实现基本医保支付范围项目当场结算,医保以外自费部分“当面付”。“比如重度失能老年人最高可享受每月1200元长护险基金,低收入家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最高每月可享受500元养老服务补贴。”海宁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过程追踪,变“隐患盲区”为“安全闭环”

很多人关心,医护上门服务,如何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安全监管呢?

据介绍,“e护康”数字驾驶舱设置了居家医护全流程监管平台。事前认证“有门槛”。建立事前准入审批制度,156家服务机构和902名医护人员均由主管部门评估认证后入驻平台,保障服务安全。其中,医师、护士、康复师等医务人员至少具备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

事中监管“有保障”。创新研发“热成像+声纹工作记录仪”,将实时定位、服务签到签退、服务照片、视频等数据实时同步至驾驶舱,设置一键报警功能,及时有效处置突发紧急情况,做到服务全过程有监测、可追溯。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上传服务照片3.4万余张,热成像视频1.6万余条,各类纠纷“零发生”。

事后评价“有反馈”。服务结束后,老人或家属可通过“e护康”平台进行线上打分,评价整体服务质量,驾驶舱将依据每次服务评分及每季度满意度抽查情况,对服务机构及医护人员开展综合评价,并开出服务改进清单。目前服务对象及家属总体好评率达97%以上,收到群众锦旗、感谢信10人次。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e护康项目被列入首批省级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基层创新项目储备库,入选省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基层优秀案例,并在今年的全省老龄健康工作业务培训会上,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省卫健系统老龄健康条线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海宁市卫健局老龄健康科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海宁市卫健局将聚焦打造更加便捷、更高品质、综合连续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将“e护康”应用融入海宁“健康大脑”大应用平台“潮城健康”,切实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