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埃及展今天开幕!听总策展人讲讲谜一样的古埃及文明

    潮新闻 记者 余雯雯2024-07-19 06:59全网传播量2.4万
    00:00
    00:00

    法老天团里,古埃及的“武则天”和“拿破仑”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古埃及的贵族雕像里,老婆为啥都要伸手搭着老公的肩?

    “屎壳郎”(圣甲虫)为什么会被埃及人奉为太阳神?

    今天,全球最大规模之一、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正式对公众开放(逛展攻略在此),一个上午,社交媒体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人的打卡照片。

    对于古埃及文明,仅有好奇是不够的,如何获取更好的观展体验?潮新闻记者请展览首席策展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颜海英,就三大展厅之一的“法老的国度”,好好划一划幕后的重点,请收好这份观展攻略。

    古埃及的行政区名取得挺随意

    进入“法老的国度”,序厅里序言的一句,基本梳理了这一展厅的看展顺序——

    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可以大致对古埃及文明的概况做个了解。

    古埃及的历史约始于公元前5300年,结束于公元395年。

    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时间对比轴线图示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理解这句话,可以看看进门左侧的地图,几乎各个时期的古埃及文明都紧挨着尼罗河。

    尼罗河自南往北,所以地图上部的开罗以北才叫“下埃及”,地图下部开罗以南才叫“上埃及”。

    地图旁是一张行政区表格,在古埃及,行政区被叫做“诺姆”,都有各自的徽标和独特名字,比如野兔、鳄鱼、牛腿、西鱼叉等等,挺随意的。

    世界上最早的“比心”

    进入到展厅的第一区块“古埃及的宇宙观”,有两个重点要拎一下。

    一是史前文物。

    注意这只瘦长的红陶罐,上面有几个简笔人像。

    仔细看,一个高大的人,右手举起一个权杖,左手抓了一把对面人的头发,做打击状。颜海英将这个动作命名为“抓打”,“这就是最早的权力象征,后续你们会在很多地方看到类似的图像,国王打俘虏、国王互相抓打等等,这种权利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颜海英再让我们看看隔壁陶罐上的图案:“瞧,这个女生在比心,我们猜测这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比心图。”

    找到“比心”了没

    不过,这个比心,和现代意义完全不同。“这个陶罐上记录的应该是一场葬礼,旁边有艘丧葬船,前面还有一个招魂术,这个女生是祭司,在做葬礼的仪式。这就是古埃及最早期的仪式,后面逐步规范起来。”

    第二个重点,冥神奥赛里斯。

    奥赛里斯是创世神出现后,天地生的四个孩子中的一个。奥赛里斯成王,和妹妹伊西斯结婚(古埃及的国王王后不少都是兄妹成婚),后来他两次遭弟弟谋害,都被妻子救活,最后他成了冥神,主宰死后世界。

    “早期的埃及人,死亡是他们最大的威胁。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死神就是国王,他们的生命、重生和再生都寄托给国王,信国王得永生,所以我们称这个神话为王权神话。神话的诞生和王权的诞生几乎是同步的,它对古埃及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你会发现,埃及人文明的特点,从宇宙观开始就是秩序的建立,它是一个等级社会。”

    颜海英特别介绍,这些人像展品里,最特别的就是奥赛里斯复活那一瞬间的雕像。记者看了第一反应,这不就是瑜伽“眼镜蛇”体式起身的那一招。

    奥赛里斯复活雕像

    另外,顺便科普一句,但凡在展览中见到抱着婴儿的女性雕像,大概率就是伊西斯,她就如同基督教中的圣母。

    古埃及人信仰众神,特别崇拜太阳。仅太阳神就有好多个,其中包括了圣甲虫,现实中这种虫子我们管他叫屎克郎。

    为什么会把屎壳郎和太阳联系在一起?

    古埃及人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太阳每个早晨都会按时升起”,最后他们认为太阳的动力可能来自“屎壳郎”。因为它在沙漠当中经常滚着一颗小粪球。“太阳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粪球,是屎壳郎给推出来的?”
    就这样,屎壳郎成了太阳神,制作木乃伊的时候,埃及人会将心脏和圣甲虫绑在一起,提供动力。

    当天讲解,颜海英胸前就佩戴了一只圣甲虫。

    “武则天”和“拿破仑”的Battle

    接下来要进入“法老雕像”的重头戏环节了。

    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而神人关系和谐、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点。

    重点讲讲古埃及的两个法老(国王)“武则天”和“拿破仑”那些年Battle的故事。

    武则天“哈特谢普苏特”

    “武则天”名叫哈特谢普苏特,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传奇女法老。她本是一位嫡公主,她的丈夫图特摩斯二去世后,由侄子图特摩斯三世继承王位,因为三世尚年幼,野心勃勃的她就开始垂帘听政,后面干脆把三世边缘化,自己掌权20多年,成为古埃及第一位女法老。

    现场,你会发现她的雕像非常男性化,戴着假发套和假胡子,穿男性服饰,这应该是她在埃及男权世界里拼命把控权利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去埃及旅游,可以在国王谷见到她的神庙。

    图特摩斯三世

    回过头来说说被她打压多年的侄子图特摩斯三世,后面他反扑了。

    或许是被压抑太久,重新回归王位后,他在执政后期20多年的时间里,东征亚洲17次,充分扩大了埃及版图,于是他被称为古埃及的“拿破仑”。他还把姑姑的相关文物都破坏了,抹去她的存在,专业说法叫“除忆”。有人说他是为了复仇,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巩固政权。

    拉美西斯二世(两肩上刻着他的名字)

    再走过去,你会见到古埃及历史上最成功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

    “最成功”是比较世俗的说法,因为他一直活到了90多岁,在位67年,生了200多个孩子,其中100多个儿子,陆续“熬”死了12个儿子,最后继承王位的,是他的第13个儿子,也就是此次展览在上海博物馆门口“迎宾”的麦伦普塔法老。

    穿过这条法老长廊,你会发现每位法老雕像后背的墙面上,都有两张图片,椭圆形圈里的就是法老的姓名牌(王名牌),这是法老的标配,一般会被刻在雕像的基座或两肩上。“每一位国王都会有五种名字,通常他会选两个,最常用的两个刻在雕像上。”

    当好老公要给足老婆“防晒油”

    进入到贵族群体展示区域,有趣的来了——“全家福”雕像。

    颜海英介绍,这些都是随葬品,有一套标准的制作模版:夫妻两个位于C位,孩子特别迷你(通常孩子的标准动作是吸吮手指),站在夫妻俩脚边。两夫妻都戴着假发,男的肤色深一点,表示他常年在外劳作,女的肤色白一点,表示居家为主。女主人有一只手专门搭在老公肩上,据说这是代表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护。

    颜海英补充说,其实埃及女性地位相对比较高,奥赛里斯两次被谋害都是被伊西斯救活的,神话是现实的投射,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虽然不能当国王,但地位还是挺高的。

    “在古代埃及人看来,判断好丈夫的标准,除了让妻子吃好喝好住好,还得供给她足够的防晒油。”颜海英说到这里,大家都听笑了。

    没错,埃及人是最早发明化妆品的,防晒油、香水、眼影都是他们最早开始用起来的。眼影据说早期可药用,治眼病,所有男女都会用,涂成熊猫眼。另外,男女都戴假发,男的也不爱留胡子,就像国王,也喜欢戴着假胡子。他们觉得戴假发、涂香水、涂眼影,是身份地位及权利的象征。当然,也有一种实用性的说法,因为埃及太热了,他们留短发或剃成光头戴假发,更卫生更舒服也更美。

    工匠们“不能说的秘密”

    下一个展区是工匠技艺。

    记者重点记下一个知识点和一个八卦。

    为什么埃及人建造的东西好看?

    因为它们有独特的“营造法式”。由于纸张太贵,工匠们会拿石片当练习本。徒弟们画红色线稿,师傅们用黑笔在上面改,和我们刚好相反。

    反映匠人制作雕像的石碑

    技术成熟的工匠,就成了金字塔、神庙等建造者。埃及统治者是不杀工匠的,为了让他们保密,王室就把工匠们集中在工匠村里。

    好了,八卦来了——工匠们真的会保密吗?

    不会!因为他们的后代最后大部分都成了盗墓者。到今天,工匠后代的身份又变成了考古工作者。

    颜海英笑着说,到这里要打住了,不能再讲下去了。

    “武则天”的情人是公主的家教

    文人生活区域,讲的是埃及书吏的故事。古埃及人把能读书写字的官员称为“书吏”。

    埃及人有个观念和中国很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埃及人想当官就得先读书。

    “书吏是最基层的官员,要当书吏,必须到神庙学校去学习,从最小的账房先生当起,慢慢往上爬。但它是没有门槛的,你只要学习好就能当官。不过,他们学的知识和我们不太一样,数学、天文学、地理这方面知识,他们认为最重要,因为每年尼罗河泛滥后,埃及人都要重新丈量土地,计算交多少税,还要会占星,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转。”

    当时的埃及读书人特别喜欢做方雕,人蹲坐在那里,前面抱着一大块方石,石面上刻着自我介绍,制作好了放在神庙里,显示社会地位。

    好,下一个八卦又来了。

    展厅中有一块“武则天”情人森奈穆特的方砖,他的头像前面探出了一个小脑袋,这就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

    这个情人,原本也是平民,女王后来把他提拔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身兼数职,既是公主的家教,又当女王的情人,还为女王设计建造神庙。

    后来发现,仅他一人就有20多座雕像,可见身份地位之高。只可惜,他在女王统治十几年后期就离奇消失了。颜海英说,去了埃及才知道,当地人都不喜欢这个女王,觉得她用完这个情人就把他杀掉了。

    百年前,中国人就兴起过“埃及热”

    在文人展区,颜海英逗留了很久,重点提及了古埃及的文字,以及中国文人的埃及学。

    古埃及的墓碑上,通常会刻上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这种字体一直没有简化,几千年来一直这样写。这些圣书体通常会被刻在墙上,它是画面的一部分,既传递文字信息,同时又和图像一起构成了画面,这就叫埃及式“书画同源”。

    说起中国人对埃及文字的研究,颜海英给大家详细介绍了一个人——清末大臣“端方”,他也被称为晚清收藏第一人。

    1905年的时候,中国清政府曾经出洋考察,端方是第二个代表团的副团长。他们回程路过埃及,端方下船用一天时间在开罗买了刻有各种文字的碑、人形彩绘木棺,共七八十件东西。

    “他那个年代,埃及还没有文物保护法,什么东西都可以买。端方买的和欧美人不一样,没选金银财宝类,还有其他的艺术品,他带回来的全部是带字的东西。前提当然因为他是金石学家,觉得文字有价值。”

    这些石碑是1905年买的,1911年,端方就因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党人杀了。

    但是人们发现,端方从埃及带回来这些石碑后,在6年时间里,他没闲着,用水泥做复制品,每个碑做两个,再做成拓片,到处送人。后来,他还以埃及的风格去创作汉画,写一些乱七八糟的字,“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创嘛。”

    就这样,清末的一些贵族们中兴起了一股埃及热,很多人也学着在砚台上刻个埃及人像或写个埃及象形文字,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文字意思,反正就觉得很时尚。

    兜兜转转,端方购买这些碑的一百年后,研究埃及学30多年的颜海英在北京大学找了当年的拓片。

    如今,这些拓片散落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等地,这次展出的是上海博物馆的馆藏。

    颜海英透露,此次策展时提出,用中国人的视角和理解来讲述埃及故事,所以在“法老的国度”展厅,特别设计了几处中国文物和埃及文物的“对话”,比如端方的拓片和埃及的拓片,摆在一起,如何区分;还有开头那个红陶罐,一旁就有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陶罐为伴;以及埃及和中国用来占卜的器物作对比等等。这些“对话”都特地用上了红色名牌,大家可以用心找一找。

    精美人形棺以及亡灵书

    最后到了观众最熟悉的墓葬部分。

    埃及人认为,人生在世转瞬即逝,追求永生才是真正的永恒。

    所以,他们要制作木乃伊,要写下亡灵书,让亡灵通过各种考验,通过审判,最后达到“芦苇之地”,实现永生。

    展厅现场的精美人形棺,非常吸睛。

    阿蒙纽特纳赫特彩绘人形内棺 开罗博物馆藏

    上图中的阿蒙纽特纳赫特彩绘人形内棺是“黄底人行棺”中最特别的,用埃及本土的无花果树制成,通体彩绘,极其精美。如果你抬头看,棺顶还有一种表示昼夜轮回的图像。一切的一切,都在表达一种轮回永生的概念。

    展厅中,还有很多精美的面具,有些都是按照人的模样来定制的,通常木乃伊用亚麻布包裹后,戴上面具放入木棺。

    大家也可以找找看很精美的卡诺匹克罐,是制作木乃伊时用来保存死者内脏、以供来世使用的器具。

    木乃伊制作好了,还得给它配上地狱通关手册——“亡灵书”,里面有赞美诗、咒语、祈祷文等经文,亡灵在路上需要在不同的场合拿出这些来应对,也可以说亡灵书是亡灵在地狱通往永生路上的一个保护伞。

    最早亡灵书是定制的,专门写在当地特有的纸莎草上。后来亡灵书就可以随意购买,买来后,写上自己名字即可。另外,除了写在纸莎草上,还可以直接刻在棺木上。

    展厅里展示了两幅亡灵书,其中一幅阿蒙神庙女歌者的亡灵书,比较特别。

    以上是“法老的国度”展厅的导览,关于此次展览的最新内容,潮新闻将持续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