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哲学硕博生摆摊卖烤肠。图据网络。
近日,9位哲学系硕博生在大学周边摆摊卖烤肠,视频在社交平台走红,引发网友关注。几位小伙架起烤炉摆摊卖火山石烤肠,旁边宣传海报上写着:“中大烤肠、学术交流、哲学交流”,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围观。有人好奇:“名校生也摆摊卖烤肠?”有人点赞:“能放下面子摆摊,为你们的勇气点赞!”
根据记者报道,这个哲学烤肠团队共有9名成员,有今年刚毕业的硕士生,也有中山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生。拼凑团队成员的介绍,可以看出他们摆摊的目的并不单一,既为“月亮”也为“六便士”:为纪念同窗情,为介入社会,为交朋友,也为付房租。
看到这则新闻,我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网络上可能将之套用的一些话题模板,比如“学历无用论”,比如“哲学专业是不是‘天坑’专业”,比如“卖烤肠到底挣不挣钱”之类。想必聪明的小伙子们也预判了大众的预判,所以用一招“多重目的说”,让那些模板瞬间失效,一个标签也对不牢,只好伸出大拇指点赞。学哲学出身,对世相和人心的本质的认识总是多了一层的。
超越这些固定的话题模板,倒是可以从九位小伙子的身上,看到一种当代年轻人非常渴望的松弛与灵活。他们对境遇的坦然,对人情的珍重,让人想起了前段时间很火的一首歌《若月亮还没来》,歌词唱道:好烦/接近理想好难/却又还很不甘/如何拥抱平淡/如果/最难得到圆满/不如选择坦然/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尤其最后两句,唱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也唱出了压力社会急需的恬淡自适。
在今天这种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年轻人活得不轻松。虽然经常从段子和热梗里寻找同病相怜的安慰,但是依然勤勤恳恳拿满全勤奖。躺平不可能,坦然确实也不容易。
怎么办呢? 学过哲学的烤肠小分队用一场介于行为艺术和社会实践之间的摆摊,找到了他们的答案。一次并不复杂的尝试,化解了作为脑力劳动的痛苦,结识了同样爱哲学的顾客,接触感受了底层劳动者的温暖乐观,最重要的是——睡眠变好了,躺下十分钟就睡着。其实抛开哲学高材生的身份,像他们这样从舒适区跨出去寻找变数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摆摊卖货开小店的还有一个专门称呼叫“小挣”青年。“挣”的是钱,是机遇,也是心灵的平静。
就像卓别林在一首诗歌中写的那样,“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我的方式、我的韵律。”人生中的有些路段,就是会有乌云遮住“月光”,但是只要有热爱,有喜欢的人和事,点亮一盏“路灯”,怡然而行,又何惧之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