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热射病凶猛,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今夏,你未必经得起“烤”验

    潮新闻 ​记者 孙燕 蒋升 通讯员 王蕊 吴玲珑 辛宣2024-07-15 03:47全网传播量25.1万
    00:00
    00:00

    7月以来,杭州连续几日的高温天气,2日36.2℃,3日37℃,4日37.7℃……4日出梅当天,杭州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有网友称“这是刚走出‘水深’就进入了‘火热’”。气象台这边在提醒大家防暑降温不可掉以轻心,那边就已经有一位阿姨因中暑昏迷家中,被人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被诊断为热射病。

    杭州的气温连续5天稳定在“高位”,市民朋友也已连续收到了5天的高温橙色预警信号。这些天,一名户外工作者在工作时,突然倒地不起,呼唤无应答,陷入深度昏迷状态,被120送往医院急诊科抢救,体温高达42.7℃;在快递站工作的刘师傅,在高温下连续工作了几小时,突发晕厥,被紧急送往医院ICU。

    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曾表示,浙江今年夏天高温,跟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出梅后,我省大范围持续高温与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西伸是一致的。今年浙江盛夏期间,气温是偏高的,尤其浙西南的金华、衢州、丽水和台州西部,宁波和绍兴容易出现极端高温,还有几个分散的高温点,像温州永嘉、杭州临安等也要关注。

    高温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让人汗流浃背,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会出现紊乱,中暑风险增加。最近杭州各大医院急诊室已经接诊了多例热射病,它是重度中暑中最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救治甚至会危及生命。

    视觉中国供图

    太阳落山,去湖边跑步的他晕倒了

    20岁出头的阿福(化名)1.75米,180斤左右。7月初的一个傍晚,他约几个朋友一起去湖边跑步。听说四肢包裹上保鲜膜发汗更多,锻炼的效果特别好,于是跑步前,阿福就用保鲜膜裹好四肢出发了。

    不想,阿福在跑步途中突然晕倒,意识都开始模糊了,于是被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一期)急诊创伤中心。

    “当时他送来的时候,体温在40℃以上,人已经昏迷,我们诊断为热射病。”浙大一院急诊创伤中心蒋猛主治医师说,“我们立即对他进行了气管插管,用冰袋、冰毯、冷盐水灌胃等方式进行快速降温,并对器官进行了保护。”

    三天后,阿福在专家团队的救治下苏醒,之后顺利出院。蒋猛医生说,这是因为他被发现人不对时,在第一时间被送到了医院抢救,这一点非常关键,但凡拖延一下抢救时间,预后就会差很多。

    蒋猛医生介绍,人体的核心温度在36℃~37℃,当人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机体的核心体温会被打破,可能出现调节障碍,体温升高,导致中暑。一类是长时间工作或体力劳动者,没有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时容易中暑,还有一类是在室温比较高又没有良好的通风环境下,年老体弱、肥胖者容易中暑。“中暑是会致命的,上面所说的热射病就是最严重的中暑,病死率非常高。”

    它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同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

    据了解,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且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而非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因素引起,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主任韩芳主任医师介绍说:“热射病不仅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直接损害,还会波及肌肉组织、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呼吸功能以及心血管功能等多个系统,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因此,对于热射病的预防、早期识别与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阿姨半边面瘫,竟与高温天有关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夏季其实也是,特别是35℃以上的高温天,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会随之上升。

    夏季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作,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更需要警惕。

    天气炎热,65岁的王阿姨(化名)胃口不好,睡眠质量也不高,不知怎的,出现了半边面瘫,被紧急送到浙江医院,经检查发现竟然是急性脑梗。

    “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导致电解质异常,低血钾,加上持续高温,使人气闷,血压波动大,情绪烦躁,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发生脑梗心梗。”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丁芳主任医师说,此外,室内外温差变大,血管急剧收缩扩张,血压发生变化,血流改变,也容易发生缺血性脑梗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是老年人,老人的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均较差,这就使老年人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低,导致暴露于高温或低温中的危险增加。

    而患有心脑血管病或循环系统障碍的老年人,夏天高温使他们的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感受“热压迫”,增加死亡的危险。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高夏季高温防护意识非常必要。

    冰啤酒配小龙虾,快活之后腹泻不断

    炎炎夏日,命都是空调和风扇给的,热浪“烤”验下,得好好犒劳自己,下班约上三五好友,来扎啤酒配盆小龙虾,一天的疲惫烟消云散,而在吃饱喝足后,有些人的肠道却开始“闹脾气”。

    “喝了几口冰啤酒,一晚上拉了四五次,一起吃夜宵的朋友都没事,为啥就我遭罪?”坐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消化内科钟继红主任中医师面前的27岁程序员小吴(化名)越说越无奈。

    小吴自述平时只要稍微吃点辛辣或寒凉食物,就易出现腹泻,这种情况已持续好几年,为此他还特意去做过胃肠镜,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他很好奇,问题究竟出在哪?

    经望闻问切后,钟继红主任中医师判断:小吴是典型脾胃虚弱、脾阳不振的表现,这种虚寒性体质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导致慢性腹泻的原因很多,有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失调或脏腑虚弱,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钟继红主任中医师介绍,脾虚导致运化无力,加剧湿气积聚,而加重的湿气又会反过来阻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恶性循环下,还可能累及肾阳,脾湿不化的状况就更为严重。

    钟继红主任中医师提醒:这类人群在饮食上可多选清热利水、健脾祛湿的食材,如荷叶、冬瓜、苦瓜、绿豆、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