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浙江省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对口支援工作,全面领略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民族团结新风貌,充分感知民族地区发生的新变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呈现的新气象,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月30日-7月5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组织8名师生赴青海省海西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研、金融知识宣讲、推普支教等方式,发挥专业所长,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更好地为浙江援青工作服务,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积极传播者、模范引领者和忠实执行者。
“牵手”十四载,浙青一家亲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师生前往位于德令哈市的浙江省援青指挥部,与援青干部进行深入访谈。浙江援青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海西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吉同志亲切会见了实践团成员,并详细介绍了海西州概况以及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州14年来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实践团成员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
在听取了实践团初步情况汇报后,林吉同志就下一步实践如何开展给出指导意见。他希望实践团能够发挥好高校智库积极作用,总结好浙江援青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实践团成员参观浙江省援青陈列馆
实践团师生在林吉同志的带领下,参观了浙江援青陈列馆。“牵手”十四载,在浙青两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心关怀下,浙江援青指挥部先后派出5批援青干部人才投身海西建设,在项目援青、医疗援青、教育援青等方面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浙江智慧、浙江力量,圆满完成各项援建任务,收获了一批具有浙江标识度的示范性援青成果,谱写了一曲“浙青一家亲”的民族团结颂歌。
“青”言“青”语,架起浙青“语言桥”
期间,实践团成员分别前往海西州德令哈市一中、海西州高级中学、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天峻县江河镇民族寄宿小学进行调研交流,并开展推普支教活动。
在推普课堂上,实践团成员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普通话的魅力所在。通过精心设计的语音矫正、诗歌朗诵、绕口令挑战、成语接龙游戏以及击鼓传花等互动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普通话发音标准和口语表达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借助学校现代文秘国家教学资源平台中的《人际沟通》课程,为学生们带来了国家优秀语言文字的教育与宣讲,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
海西州德令哈市一中推普宣讲课堂
实践过程中,在天峻县教育局的帮助下,实践团深入当地农牧区,对部分农牧民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与调研,普及普通话知识,了解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和需求。据统计,此次推普活动共惠及西北乡村地区500多名学生及农牧民群众,发放并回收了针对四类人群(学生、教师、领导干部、农牧民)的推普问卷400份。通过这些问卷的收集与分析,实践团对青海当地普通话的使用情况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推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货币知识西部行,青春筑梦高原情
在海西州实践的过程中,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货币知识普及活动在当地中小学的课堂上悄然绽放。借助学校专业优势,实践团成员们精心策划,将原本可能枯燥的货币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将反假币、防诈骗教育融入其中,为青海的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实的金融安全防线。
团队成员向同学介绍货币
实践团成员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第四版“五元”人民币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的货币载体。这张纸币上,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画卷,也深刻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
学校团委与德令哈市一中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团一行在海西州期间,深入乡镇、学校、企业一线,前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海子诗歌陈列馆等地开展研学活动,并先后与德令哈市一中、青海天峻县民族高级中学达成长远合作,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未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海西州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