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仅学会了我们玉环剪纸手法,还学会了怎么用英语向别人介绍玉环剪纸。”
“脸谱课程太好玩啦!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手把手教我们画出生动、有趣的图案。我画了一个超级炫酷的脸谱,笑眯眯的大脸,眼睛弯弯的,红红的脸蛋。”
7月9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文玉奇缘,逐梦海丝”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玉环市楚门镇东西村皆山书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非遗文化共享课堂”,为当地村民解决暑期少年儿童托管难问题,丰富少年儿童暑假生活,厚植其爱国爱乡爱家情怀。
从剪纸到脸谱制作、拼布、书法、国画、漆扇,再到用外语讲述非遗文化故事,浙江外国语学院实践队员们带来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课程,引导小朋友们受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在玩中学,从而获得成长。
剪纸课上,实践队员们首先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玉环剪纸。玉环剪纸作为浙江省民间剪纸艺术的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流派特点,多以渔民生活为主题。在实践队员们的介绍和示范后,小朋友们对家乡的“非遗宝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拿着手里的剪刀和彩纸跃跃欲试。实践队员们则手把手教他们剪纸手法,从选材、拿刀姿势到图案绘制,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并亲自动手剪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哇,你的脸谱画得好漂亮呀!”“我也要亲手画一个超级酷炫的脸谱!”小朋友们稚嫩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这是实践队以“双语教学促文化融通 脸谱绘制促非遗传承”为主题,开设的一堂脸谱绘制课。
课堂上,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专业的蔡莉慧和英语专业的姚瀛瀛,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向小朋友们介绍了脸谱的起源,以及脸谱颜色所对应的人物性格特征,并展现了脸谱的成品。此外,还通过观察、击鼓传花、举手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加深了对脸谱文化的认知。
随后,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小朋友们拿起画笔,在脸谱面具上描摹、填色。作品完成后,大家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戴好脸谱合影留念。缤纷的色彩不仅激活了下朋友们对非遗课程的喜爱之情,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希望种子。
“没想到会有这么精彩的公益课程,孩子不仅学到非遗文化知识,还锻炼了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带娃之忧。”对于该活动,家长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教室里,一片稚嫩的面孔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每天都早早来到书院,与孩子们一起听课,时不时还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这活动真好啊!在书院里讲中国传统文化,很有意义。我看娃娃们画的‘大花脸’,挺漂亮的嘞。”
“老师们辛苦了,这是我们自家种的桃子,特别甜,给老师们尝尝,解解渴。”书院门口,一位家长提了一袋桃子前来感谢队员。
非遗进乡村,文化润童心。据了解,本次送教活动是浙江外国语学院针对玉环市楚门镇东西村开展的乡村振兴结对帮扶系列举措之一。浙外“紫苏”志愿者结合专业优势,将对“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具有浙外特色的公益送教。这个夏天,浙外实践队在东西村挥洒汗水,助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