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变身环保艺术装置,美院学生“爆改”舟山海岛乡村,效果惊艳

潮新闻 记者 邹宸2024-07-12 07:16全网传播量2.4万
00:00
00:00

这段时间,在浙江舟山定海新螺头村的山岙之间,出现了一群年轻的身影。

他们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艺塑乡村”实践团成员。

今年暑假,这群年轻人带着大小绘画材料、制作工具联合浙江海洋⼤学的12名同学共24人,走进东海这个秘境村落,用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和美乡村增添一抹独特的艺术风景。

实践团大本营——美术馆 邹宸/摄

海洋垃圾回收“爆改”艺术装置

新螺头村多了环保艺术“打卡点”

实践团成员的大本营,选在了村里的美术馆,美术馆坐落山岙中央,面前是一片错落有致的稻田土地,这个时节村民正在地里翻耕。

美术馆里,实践团团长、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研一在读的熊峻苓把所有成员分成了7个小组,其中6组负责公共艺术创作,1组负责带领当地儿童开展美育教学活动。

“今年是我们第五年开展‘艺塑乡村’实践活动,想用丰富多元的公共艺术创作去装点浙江的美丽乡村,今年在舟山团市委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支持指导下,我们计划利⽤回收过来的海洋垃圾,打造环境景观,在解决村民的实际需求的同时美化乡村环境。”熊峻苓说,团队前期专门抽时间到村里进行踩点,最终确定了方案:创作海边风动装置、稻田花朵装置、树下鱼灯装置、村口发光装置、绕井公共家具、“未来乡村”屏风装置以及纤维艺术装置7个景观:“现在各组的进度已经基本完成80%。”

在美术馆门厅的醒目位置,4名同学正在为稻田花朵装置做最后的细节调整,编织着花瓣和根茎叶部分。

实践团成员正在编织最后的细节 邹宸/摄

装置整体高2米左右,采用钢架结构与海洋垃圾尼龙渔网作为材料,以焊接⼯艺保证装置的稳定性与安全,以当地结绳工艺塑造花蕊部分。“灵感来自当地儿童画的舟山市市花⽔仙花作品,我们想把这个装置安放在村里的稻田正中央,起到一个点缀的作用,届时水稻长起来可以呼应。”

剩下的几个装置都巧妙地运用了海洋垃圾作为原材料,比如海边风动装置就以废弃塑料瓶和玻璃碎片为主要材料,转化为跃动的鱼群艺术装置可以随风摇曳,最终安放在新螺头村海滩。

海边风动装置 受访者供图

纤维艺术装置以“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为原型,运用线性海洋垃圾编织出其样貌。

以中华凤头燕鸥为型的纤维艺术装置 受访者供图

村口发光装置,是一个海螺形状的灯具,综合运用了不同的环保材料与海洋垃圾,白天阳光可以透过半透明的材质,照射到灯中各色的废弃海洋垃圾碎片(彩⾊废旧塑料、玻璃碎⽚,贝壳海螺等),折射出七彩的影子。夜间,可以作为村庄的艺术化灯光路标,在不同的位置为游客和村民指引方向。

村口发光装置 受访者供图

所有的装置中,最耗费人力物力的一个,是绕井公共家具。

熊峻苓说,他们在考察村情村貌的时候,发现村中有两口井,井口面积较大,村民打水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于是他们考虑把井所在的位置打造成一个村民聚集休闲的公共平台,在提升水井区域安全性和取水便利性的同时,结合海洋主题美化井体,让整个空间活跃起来。

绕井公共家具 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井口上方采用竹编方式制作环形井盖,再于一角安装手动取水泵,针对原本简陋原始的水井外立面进行彩绘,最后在一旁安放了采用水泥浇筑结合垃圾废料碎块填充混合的拼接座椅。”熊峻苓等同学设想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村民的实用需求,“光做一系列艺术产品冷冰冰地放在村里是单调的,我们很希望可以创造出真正对村民有益有利、对村子的发展有所带动作用的艺术品。”

让乡村儿童加入“改造计划”

小小设计师绘出心中的“未来乡村”

实践团的“支线任务”,是负责开展乡村儿童美育计划,围绕“艺塑乡村”主题,让孩子成为小小设计师。

乡村儿童美育计划授课现场 邹宸/摄

在村内的一处教学空间内,包括熊峻苓在内的3名美院同学带着新螺头村本地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亚克力画框中使用彩色油漆笔进行“天马行空”的绘画创作。

实践团成员正在对孩子们的画作进行补充点评 邹宸/摄

朱辰豪、谢欣桐和何沛傑是定海城西小学的同班同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内心未来乡村的模样。

谢欣桐全场第一个完成画作,她的未来乡村应该有一座高档的“海底酒店”,可以尽情欣赏海底的美丽风景,她畅想着可以在这个酒店里住七天七夜,看小鱼嬉戏、看水母起舞。

左为朱辰豪,右为谢欣桐 邹宸/摄

一旁的朱辰豪设想了一个“海陆两栖”的未来乡村场景,其中有立于陆地的高楼大厦可以赏滨海美景,又有置于海中的楼幢,可以进入深海探索海底世界。

何沛傑和她的画作 邹宸/摄

何沛傑绘出了一幅“海味乡村”画卷,里面有一个海螺形状的透明大房子,可以在不同位置看到不同景致的大海,房子的一段还设有观光台,左上角她还画上了一列高铁,可以四通八达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熊峻苓对孩子们进行点拨 邹宸/摄

孩子们的画作被实践团成员拼接在事先准备好的屏风型钢架上,共创为艺术装置,同样安放在村里的醒目位置。

“未来乡村”屏风装置 受访者供图

如何有效治理海洋塑料垃圾

新螺头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7月11日,随着《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的发布,如何有效治理海洋塑料垃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新螺头村在“艺塑乡村”实践团的行动下,探索出了一条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径。

树下鱼灯装置 受访者供图

7月12日,随着所有艺术装置的正式完工和落地,新螺头村迎来了它的“闪光”时刻。这些由海洋垃圾重生的艺术品,不仅成了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未来也将吸引更多人到访参观。

稻田花朵装置以及实践团成员与其合影 邹宸/摄

中国美术学院派驻舟山市定海区新螺头村第一书记、“艺塑乡村”项目发起人安之堃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一次探索,更是艺术与环保、教育与社区发展融合的实践:“它向大家展示了通过创新思维和跨界合作,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环境问题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5)
中国美术学院艺塑乡村实践团王杉羽 · 2024-07-13 13:35 · 浙江杭州回复
实践团成员来报道!🙌🏻希望我们的装置能点靓乡村色彩,不仅是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也能将艺术赋能于乡村建设,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保护环境、艺术创造!
潮客_24qwxf · 2024-07-12 09:46 · 浙江杭州回复
公共艺术不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也能大放异彩
潮客_s6puhm · 2024-07-12 09:45 · 浙江杭州回复
用艺术解决环保问题,“绿色创新”值得推广,美观又实用。
潮客_2mb7hk · 2024-07-12 09:45 · 浙江杭州回复
美术学院学生真有创意,把垃圾变艺术品,给乡村添彩,佩服佩服
陌上轻尘 · 2024-07-12 09:34 · 浙江杭州回复
“爆改”太酷了,要是全国乡村都能这样,那得美成啥样啊!期待更多这样的项目。
潮客_28uuh7 · 2024-07-12 09:34 · 浙江杭州回复
美院学生用行动告诉我们,环保无小事,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的一部分。
龙飞凤舞 · 2024-07-12 09:24 · 浙江杭州回复
艺术家们改造了乡村,保护了环境,这波操作666!
潮客_wub2hc · 2024-07-12 09:13 · 浙江杭州回复
公益+美育,孩子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这样的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何时归 · 2024-07-12 09:13 · 浙江金华回复
创意让人眼前一亮,下次去舟山一定要找来看看!
潮客_32puhm · 2024-07-12 09:02 · 浙江杭州回复
用艺术点亮乡村,比冷冰冰的建筑更有温度,这样的改造,我喜欢
千姿百态MyriadForms · 2024-07-12 08:57 · 浙江杭州回复
孩子们的画作变成现实,是梦想的种子,乡村的未来可期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