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写生西湖名人之白居易:山水功臣兼着宣传大使

    潮新闻 葳蕤陈风2024-07-12 04:46全网传播量1716
    00:00
    00:00

    “小桥流水满山茶,数树禽鸣一院花;云绕北峰诗画里,小住三日已忘家。”这是湖北作家管用和早些年在白乐桥村度假写作时留下的诗作,而相近的灵隐寺,给这片隐逸的古村落增添了一分禅踪意境。白乐桥原名万佛桥,因桥连万佛寺而得名,后白居易改建又名“白乐桥”,取白居易姓与一字乐而来,一直沿用至今。

    白乐桥村入口。

    白乐桥。

    白乐桥下溪水潺潺。

    白乐桥村民宿。

    (一)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像。

    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任职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846年8月病逝,安葬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被追赠尚书右仆射。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为纪念白居易写的七言律诗,是说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影响甚广,几岁的小孩子都会吟诵,乃至于流传到国外,连胡儿也能唱和。

    纪晓岚对人向以苛刻著称,一般情况下,要想从他嘴里叫一声好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是,纪晓岚在《唐宋诗醇》里评价白居易时说:“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

    白居易像。

    毛主席曾挥毫泼墨,手书《长恨歌》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中的224个字。陕西省周至县将其刻碑,并请诗人臧克家题跋,立于《长恨歌》的诞生地仙游寺,成为一道诗书合璧的人文景观。主席还几次手书《琵琶行》,且每次都是凭背诵一气呵成,其中有幅手迹是用8页红线竖格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稿纸书写,该手迹已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并被镌刻在江西九江新建的“琵琶亭”内,古今诗书合璧,流传天下。据毛岸青、邵华回忆,主席曾对他们说:“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但文采好,描写得逼真细腻,难得的是作家对琵琶演奏者的态度是平等的,白诗的高明处在于此而不在其他。”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非常重视诗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作用。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在诗歌璀璨的唐代诗坛,白居易是“产量”最高的诗人,现存诗有36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另有诗歌理论著作《与元九书》。他5岁开始学诗,9岁就能辨音韵,16岁时,写出了著名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新唐书白居易传。

    (二)

    杭州西湖孤山东南麓后山路2号,白苏二公祠也是白居易纪念馆。移步其中,但见古风悠然,相信许多人还不知道这僻静处藏着白苏二公的画像、碑廊、著作等史料遗存,为西湖边难得清幽雅致之所在,与墙外白堤人头攒动的热闹相比,在此寻古,凸显一份静谧与雅致。

    孤山。

    院内茂林修竹,绿树成荫。一方“西湖孤山白苏二公祠沿革纪略”石碑,详尽介绍了二公祠的建造历史及其布局。中厅门额上挂着:“英爽颉颃”,两侧对联:“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杭州。”厅内正中是一幅明代西湖全景图,上方悬挂“山水功臣”匾额。西厢房展示的是白居易的年表以及勤政恤民的事迹。三进厅堂内展示的是“白居易生平图谱”和“白居易守杭事迹图”,有白居易线刻像等。

    白苏二公祠(白居易纪念馆)。

    纪念馆院内石碑。

    纪念馆中厅。

    纪念馆内植物。

    纪念馆内植物。

    纪念馆内植物。

    偌大的院落除了值守的安保人员,只有我一个参观者,是一处名副其实的不被打扰的场所。室内有安装空调,但都没开,在连续多日37、8度高温的烧烤下,全程且仔细地阅读下来还真需要一股子韧劲。尤其是白居易在杭州勤政恤民这一节,我惟恐遗漏了什么地方。

    历经半生仕途的浮沉颠簸,白居易到杭州就任刺史后,深知自己“忝藩宣之寄,才小官重”(《杭州刺史谢上表》)故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意。他除了疏浚六井、保护农田以外,还十分重视西湖管理的立法。为了保证西湖有充分的蓄水面积,保护自然环境,发布了一条独特的地方法规:贫穷的百姓如果触犯了西湖管理之规定,必须要在西湖边种上几棵树;富豪人家如果犯了法,就得在西湖上开辟几亩葑田,并且对于犯法者的处罚毫不含糊,使法规实施的效果十分显著。

    筑堤捍湖,是白居易的重要政绩,也是一项传世工程。他来杭州时,西湖上已筑长堤,但年久又失去维护,基本处于废弃状态。为此,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拦湖大堤。湖防竣工后,为了说明其作用、灌溉方法,告诫后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还专门写了《钱塘湖石纪》,并刻石立于湖边。如今,白居易这篇千古名作《钱塘湖石记》,镌刻在昭庆寺东、西湖东北角圣塘闸亭的照壁上。

    圣塘闸亭。

    圣塘闸亭照壁《钱塘湖石记》。

    圣塘闸亭照壁《钱塘湖石记》。

    圣塘闸亭远眺西湖。

    圣塘闸亭临湖一侧。

    白居易治杭三年来,使“湖葑尽拓,树木成荫”。不仅直接保证了西湖周边的农田灌溉,而且绿化面积不断扩大。这项综合治理,既有利于农事,又保证民用水源充足,大大改善了西湖环境,责罚分明,有法可依,得到了当时杭州人民的竭诚拥护。

    圣塘闸功能。

    圣塘闸由来。

    圣塘闸变迁。

    白居易始终关注着普通百姓的饥寒温饱问题。作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时常与百姓平易往来,倾听疾苦,为他们解危济困。他曾经多次接济身边的僮仆;他曾把自己舍不得穿的衣服送给寺僧。白居易在杭州交往的两个穷朋友,一个叫萧悦,一个叫殷尧藩,都属于“寒士”阶层,生活清贫、缺衣少食,当看到他们如此潦倒不堪,便写了一首《酬萧、殷二协律》:“馀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衿恩。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余温。因命染人与织女,先制两裘赠二君。”送给他们两件皮袄,并为自己未能为黎民尽责解困而愧疚。

    萧殷二人收到皮袄后,感谢其体恤,白居易却说:“如此小惠何足论?”他还要把更大的“大裘”披在所有杭州百姓身上:“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暖和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这里所说的“大裘”,用的不是丝织原料,也非刀尺所能裁制,他是要用仁爱做棉絮,用法律制度去“剪裁”。白居易把心系庶民作为他为官从政的准则和理想。

    纪念馆内“居易乐天”匾额。

    纪念馆内“山水功臣”匾额及西湖全景图。

    纪念馆内图文介绍。

    纪念馆内图文介绍。

    纪念馆内图文介绍。

    纪念馆内匾额。

    纪念馆院落。

    (三)

    白居易在杭州的闲暇时光,经常往来于灵隐山水间,对唐元和年间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的冷泉亭情有独钟。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欣然写下《冷泉亭记》,还题“冷泉”二字悬于亭上,由此,奠定其在历史上作为名亭的地位。两百年后,苏东坡来到杭州,在“冷泉”后加上了“亭”字,为灵隐和冷泉亭留下一段佳话。

    飞来峰下冷泉溪旁的冷泉亭,位于灵隐寺山门出口之左,周围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诗人们流连忘返的处所。

    俯瞰灵隐山水。

    灵隐寺冷泉溪。

    冷泉亭。

    冷泉亭匾额。

    冷泉溪。

    白居易以大诗人的独特审美视角,去发现西湖山水更多的美,并且以生花妙笔随时记录下了这种美。他一空下来,就会遍访各处,晴雨晦月,四时佳趣,皆可醉心其间……

    他写杭州的春,比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也写杭州的夏,比如《江楼夕望招客》:“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他写尽杭州的秋色,比如《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也不忘杭州的冬,比如《早冬》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再是《花楼望雪命宴赋诗》:“连天际海白皑皑,好上高楼望一回。何处更能分道路,此时兼不认池台。万重云树山头翠,百尺花楼江畔开。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冰铺湖水银为面,风卷汀沙玉作堆。绊惹舞人春艳曳,勾留醉客夜徘徊。偷将虚白堂前鹤,失却樟亭驿后梅。别有故情偏忆得,曾经穷苦照书来。”

    据说,最早提出“西湖”二字的是诗题《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直接把“钱塘湖”称之为“西湖”,这也是白居易写的众多关于西湖的诗歌中首次在诗题中出现“西湖”。诗人稍后写的《杭州回舫》:“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以西湖风月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再一次出现“西湖”,也许从那以后,“西湖”之名号将完全取代“钱塘湖”,正快速地在全国乃至世界传开,为后世的“西湖”与“西子”联袂,早早谱写出了美丽而极具魅力的历史前奏曲。

    平湖秋月。

    入画寻诗西湖景。

    (四)

    白居易倾注饱满的真情实感与浓郁的人文色彩,去抹靓杭州山水,是杭州历史上实至名归的宣传大使。“一湖碧水、一道长堤,六井清泉,两百首诗”是这位“老市长”兼“宣传大使”给杭州留下的不竭财富。诗人对于杭州的眷恋至深,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家。

    有人曾问白居易对杭州的印象,他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他说:“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他说:“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他说:“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在即将离开杭州之际,他怀着不舍的心情,将陪伴自己三个年头的杭州大地又重新游览了一遍,并作了大量的留别诗。以至于诗人后来回忆起杭州,都充满眷恋地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已65岁的诗人在洛阳遥忆江南。他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杭州:那里有西湖水、钱塘潮、灵隐寺和三秋桂子。

    灵隐寺景区。

    飞来峰摩崖石刻。

    飞来峰摩崖石刻。

    飞来峰摩崖石刻。

    进入灵隐景区。

    飞来峰摩崖石刻。

    灵隐景区入口。

    诗人挂念的西湖山水。

    1180多年后的今天,第19届亚运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召开。吉祥物组合的名字,源自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吉祥物设计者、中国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张文说,他是先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诗,再画出吉祥物草图,“希望吉祥物的形象可以与杭州这座城市的形象高度契合,留下杭州印记”。

    因此,“琮琮”“莲莲”“宸宸”,是一组承载深厚底蕴又充满时代活力的机器人,它们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杭州亚运主办方以“江南忆”这一文化符号向八方宾朋展示杭州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品格与美学韵味,借此传播弘扬中华文化。

    亚运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

    亚运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

    居易乐天,给后人传递了平心、静气、乐观的生活态度,它反映了白居易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他的一生,实践了这样的理念。伟大而不朽的诗人,杭州人民将世世代代缅怀您。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4年7月12日

    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晚潮|写生西湖名人之苏东坡:坎坷人生却活出诗与远方
    晚潮|写生西湖名人之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情怀与情长
    晚潮|写生西湖名人之李清照:一代词宗的人格高峰
    晚潮|写生西湖名人之苏曼殊:一代诗僧的传奇人生
    晚潮|写生西湖名人之李叔同:与众不同的精彩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