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出摊,准备三天,卖出三单,这个成绩很暗淡,却也在意料之中。
摆摊,除了热血,还要掌握哪些技能?
在首次出夜摊失败后,第二天(7月9日),两位记者请教大咖后又跑去之江参加了白天的市集,不过业绩还是不好(此前报道戳这里)。
复盘这次出摊的人力投入和各种成本,几乎亏到家。但这一次鲜活的体验和采访的故事,让我们收获了更多。
摆摊的人群中有00后也有70后,有离职刚来试水的,也有兼职想多一份收入的,有已经转战多个市场实战经验丰富的大咖,也有像我们这样初体验就遭遇失败的菜鸟。
因为摆摊,我们认识了王姐,认识了和记者同姓的小童,还认识了很多来不及问姓名却坚持出摊到凌晨的大哥大姐。
高温下,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出摊都是个辛苦活。
王姐们身上传递出来的乐观、豁达、努力和进取,慢慢消解了作为记者的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时不时出现的精神内耗。
手机链摆在九份大叔的摊位一角。记者 方力 摄
童静波在和女顾客介绍,这是市集唯一成交的一单 记者 方力 摄
00后小伙工作日摆摊周末教架子鼓
“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你的鲷鱼烧怎么不写价格?”在之江文化中心市集的鲷鱼烧摊位前,记者请教。
“感兴趣的顾客会问,这样我们就有了交流,比如喜欢什么口味的,自然而然做完了生意。”摊主很年轻,笑容很阳光,开始低头熟练地制作,不一会儿就香气扑鼻。
他叫小童,杭州人,“00后”。“我是音乐人,毕业就在培训机构教架子鼓,我女朋友学烘培的,总想自己创业,我就用空余时间帮她。”两个人经常到处跑,开过小店,也参加各种集市,锻炼摆摊的能力。
小童是架子鼓老师 记者 方力 摄
他觉得摆摊最大的困难就是选品了,尝试过五花八门的品类。
“最早我们卖小蛋糕,那阵子真的很累,夜里出摊回来紧接着制作,经常忙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创业大概都是迎着日出的样子,好在年轻有毅力,我们坚持下来了。”各种试错后,他们确定了主打鲷鱼烧,“产品比较独特,造型小巧有趣,调试过很久,豆沙馅最好吃,不太甜,蛮受欢迎的。”说话间,三三两两的小朋友把摊位围满了。一份有六个小鱼造型的鲷鱼烧新鲜出炉,每份都插上了小小的旗签,诸如“喜乐”“公主请花钱”。
小童在制作。记者 方力 摄
“我女朋友很厉害,周末她出摊,还要开直播,有的顾客是网上刷到视频,慕名找到我们打卡。”小童坦诚,创业的初始成本父母支持了许多,后来两个人很想独立,要靠自己闯出来。以前买样贵点的东西要看好久,现在摆摊收入比较稳定,“这种做自己喜欢的事,能掌控人生的感觉很好”。
上月辞职这月挑战摆摊
小姐姐一根烤肠当中饭
“早饭吃好出门,中午我买了隔壁的一根烤肠,晚上再吃。”安徽人小厉1998年生,到这里摆摊卖手串,尚不足一月。她说,这不是心血来潮,因为,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
“我是艺术生,对饰品、手串有自己的审美,毕业后在一家知名珠宝公司做视频编导,也跟过直播,我的个人账号也积累了不少粉丝,这些都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硬实力。”
小厉刚摆摊不久。记者 方力 摄
为什么要摆摊?
“就是觉得收入和付出不太成正比,我就想从今以后给自己干。”上个月刚辞职,小厉一刻也没耽误,这个月就来之江文化中心练摊,“这里的艺术氛围和我的手串气质很搭配,我卖得还不错,我想坚持下去肯定比打工挣得多。”除了周末大流量,平时只要有闲暇,小厉就坐在摊位上静静编手串,让人看到这个动作,气场就不再冷冰冰,而是生动的。
“很多人就来问,这些串串是什么材质,我就一一介绍水晶、天然石、玛瑙,款式也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小厉手上戴一枚闪耀的珍珠戒指,有需要她也会给出服饰搭配建议。
一位女游客在摊位前流连了许久,最终挑走了一串最贵的手串129元。
“大部分是百元以内的价格,便宜的檀木类三四十元也有的,我希望线下的展示能给我引流,线上也会开店铺。”小厉正在准备考珠宝设计师证,梦想是未来拥有自己的实体工作室。
在记者羡慕的眼光中,先后半小时的时间,小厉又成功售出了一枚珍珠戒指、两三串手串。
接近傍晚,现场依旧熙熙攘攘,人气不减,她开启了忙碌模式。
当晚7点散场,小厉没打算歇着:“回家要继续研究款式,加紧制作,我喜欢摆摊的生活,自由、有趣、可以和人交流,也能挣钱。”
经历爆火和失败
80后王姐找到自己的“独家”
王姐在自己的手工摊位前绘声绘色跟小朋友们介绍:“这是越王勾践剑,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是复刻的,这里的每件兵器都有出处和故事”“三国人物的配剑我这里都能找到”……
王姐给孩子们讲解刀剑的故事 童静波 摄
王姐30多岁,是湖北人,性格爽朗,最早在北京做销售。后来到杭州定居,在南星桥经营着一家民宿,“前几年,顶峰每月能赚5万元左右,后来每况愈下,目前开民宿的收入刚刚够一家人的开支,我就想到了摆摊。”王姐的孩子目前6岁,马上要上小学,教育成本肉眼可见会增加,所以从去年开始,王姐加入了摆摊大军。
最初她选择了人气最旺的西湖边,卖起国风款木簪和摇扇,生意火爆,最好的一天有4000多元营业额。她开始扩张,在太子湾、白塔公园等热门地都设了摊位,同时雇用六七个兼职,但很快碰了壁。售卖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个品火了,马上就冒出不少相同的摊位,越来越卷。而且找来的兼职水平不一,都不如她亲自上阵。
王姐 童静波 摄
王姐马上做出两个决定,一是收缩战线,保留效益最好的摊位,自己守,其他全部放弃;二是选择她熟悉和热爱的铜制兵器小玩具类:“我一直很喜欢历史,出去旅游,每个地方的博物馆必打卡,相应积累了历史知识。”
王姐的摊位都是刀剑 童静波 摄
王姐告诉我们,她和孩子们聊的东西都查过资料,考证过的,“大人们也感兴趣,觉得我寓教于乐,就会为此买单”,另外,她笃定这个品类,也是因为不会轻易被模仿,一个摆摊的场地很少能看到同款,这就是她独有的价值。
摆摊是辛苦
肯努力总有办法赚到钱
九份大叔是老摊主了,这一年他辗转于各种市集。“摆摊的模式,给了我的实体店一线生机。以前是等顾客上门,现在我通过各种摆摊,主动出击。”大叔说,这相当于在不同地方开了分店,以此拓客引流。
来自九份大叔的指导 记者 方力 摄
最近暑期,他都扎在之江文化中心市集,“这里的人群画像是亲子家庭,和我的产品定位非常吻合”,大叔告诉我们,摆摊的选址非常重要,要根据产品特色精准定位人群。
摆摊时的大叔热情澎湃,或吆喝产品或和顾客互动。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打卡属性,注重体验的过程,坚持在现场制作,并产生互动,可以让摊位保持人气。
结束当天在之江文化中心市集的摆摊,我们算了一笔账,两天两个场地出摊,摊位费免,营业额20+29+30总计79元,材料成本50元,停车费37元,不算人力投入时间投入,也不算中饭晚饭等开支,亏是亏定了。
王姐评价说,我们这一次充其量只是“练摊”,首先不要投入太大的成本是王道。想要把这件事干好,不如从各个市集摊位的兼职开始做起,悉心观察哪个摊位、哪种商品最好卖,人气最高。一旦有点起色和小经验后,就可以选择相熟的摊主“拼摊”,以此降低摊位费成本,或是相互照顾搭把手,最后一步才是正式“出摊”。
采访的最后,王姐有些语重心长。
“挣钱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她说,摆摊赚的是辛苦钱,白天的场地一天就吃两顿,早饭后出摊,忙到晚上匆匆挖上一口饭。不过目前,她挺满意自己的收入,1500元左右一天,双休日收入更好,30天的摊位费则不到三千元,刨去各种成本后也能赚到万把块。以后等小孩上学了,她会试水直播,“钱,只要你肯努力,总有办法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