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世纪城管委会供图
杭州奥体中心部分场馆开始陆续拆围栏了!最近,路过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的市民游客发现,场馆外围一圈围栏,大部分已拆除,之前只能在路边远远看上一眼,拆除围栏后就可以直接走近欣赏。
说起“拆围栏”,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22年前在杭州西湖边发生的事。一夜之间,西湖边的围栏被拆除,隔着围栏看西湖成为历史。透过“面对面”和“零距离”的接触,再加上“全天免费开放”的规定,人人都可以尽情将西湖“揽入怀中”,体会西湖的美。人们对西湖的感受更亲切了,西湖也变得更加温柔且接地气。
当年的西湖“拆围栏”,既有现实价值,也极具象征意义,甚至在全国层面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不仅拆除了人们与西湖之间“有形的墙”,也拆除了人们心中那道“无形的墙”,以融通取代隔阂,让西湖走出了世人的梦,走进了世人的心里。这一“拆”一“免”,藏着大智慧、大手笔,也让全国更多人更多地方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如今多年过去,杭州又现“拆围栏”,这次拆的是亚运场馆的围栏。亚运场馆围栏的设置,是为了保障亚运开闭幕式以及赛事的安全顺利进行,护佑的也是公共利益。但当“后亚运时代”来临,“还馆于民”便是众望所归,不只是要场馆向公众敞开大门,“拆围栏”也成了杭州的必然选项。围栏拆除后,景色不会被挡,找门不必绕圈,市民游客无论是观光、拍照,还是进场馆,都更方便更舒心。
相隔22年的两次“拆围栏”,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其基本的逻辑和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即让民众更好拥抱公共空间,享受公共之美,与民众心意相通、同频共振。从实际情况看,“拆围栏”确实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切实选择。
从西湖到亚运场馆,从“还湖于民”到“还馆于民”,变化的是地点,是时间,不变的是“开放”的初心与格局,是“服务”的探索与实践,是“惠民”的执着与使命。无论西湖,亦或是亚运场馆,都不属于某个人、某些人、某个单位,而是属于这座城市,属于国家社会,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拆围栏”的经济效应和社会价值,既有“珠玉在前”,亦不乏现实想象空间。西湖开放以后,每年都有无数游客纷至沓来,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西湖景区共接待游客282.78万人次,伴随旺盛人气的,还有旺盛“财运”,2023年,杭州以西湖为核心IP的旅游总收入已突破1800亿元。除了“经济账”,还有“口碑账”“长远账”,西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美誉度,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杭州这座城市,从开放西湖中收获的“综合效益”,也是用数据无法衡量的。
以“拆围栏”为起点,之于亚运场馆而言,一个可预期的未来是,这里会实现体育主题体验地、赛演活动目的地和人民健康消费地的“三地合一”,成为杭州这座开放包容且更具人文气息赛会之城的一个代表性“横切面”。在给民众带来便捷实惠的同时,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甚至可以说,惊喜,才刚刚开始。
“拆围栏”,是还湖于民、还馆于民的一小步,却是文明的一大步。因为其拆出了开放、亲民、共享与普惠,拆出了“鱼与熊掌兼得”的新实践,更拆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当明确,对于西湖、亚运场馆而言,坚定开放,做好服务,惠民利民,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有人问:“杭州City不City啊?”我们期待的回答是:“开放亲民的杭州,好City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