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哪凉快哪待着”中的消费启示

    潮新闻 评论员 张萍2024-07-10 08:21全网传播量120.3万
    00:00
    00:00

    图源 视觉中国

    这么热的天气,找个20.8℃-30℃的村子待两天你愿意吗?在浙江丽水桥陌村,这个愿望就能实现。一查资料会发现,像这样夏季“夜盖六斤被”的“空调村”浙江还有很多。让“凉”资源变“热”产业,创造了夏日经济的一个“凉爽点”。

    连日来,我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话题“杭州热到全国第一”一度登上热搜,但事物都有一体两面,酷暑难耐反而催热了夏日消费市场,带来了难得的凉爽:暑假亲子游迎来高峰,浙江各热门旅游目的地和博物馆人挤人,热门馆“一票难求”;来自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数据显示,相较2023年同期,今年销售防晒用品商户增加了近40%,“脸基尼”、冰袖、防晒口罩等产品呈现产销两旺态势;小众体育培训、观影都成了夏日里的热门消费项目,“昼伏夜出”躲高温还为夜市创造了商机,黄酒冰淇淋、鱼子酱冰淇淋等创意制造了不少消费小惊喜。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传统高温城市的整体出游意愿达到94.6%,‌显示出夏日经济的巨大潜力,“哪凉快哪待着”成了默契的选择。同样是从“找凉快”找商机,怎么样做得与众不同?是一件值得好好琢磨的事儿。

    消费新场景赋美。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推广“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等业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对消费新场景的强调,凸显了当下消费重要趋势,即重视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系统集成,比如将避暑游与乡村研学结合、更侧重满足吃住行复合需求、用情绪价值突破性价比之选等等,都要求从业者尽可能从供给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选择,创造超越日常的假日体验。

    文化新体验赋魂。各地都在搞创新,如何让自己的夏日经济更具吸引力,加入当地文化特质是一个重要方向。比如今年《飞扬的青春》让瑞安曹村火了一把,温州文旅想了个招,通过“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吸引围绕地方文旅资源的创作,再通过短剧“种草”吸引游客。再比如前几天,美国高校青年代表团暑期研学项目中国之行首站放在杭州,第一天的安排就是体验起源于江浙一带的非遗项目滚灯。夏日经济很多项目与学生相关,文化味决定了文旅项目的内涵与深度,体现了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产品调性。

    政策疏堵点赋能。夏日经济火不火,由供需两端共同决定。不久前,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发布《关于促进暑期文旅消费的通知》,列出了九大举措从供需两端激发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包括取消旅游景区、文博场馆预约准入制、深化暑期文旅惠民举措、拓展夜间文旅消费、积极推动入境旅游、落实休假制度等,无不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条条直指痛点堵点,各地在抓紧落实的前提下,也可以制定针对性措施,为当地居民“哪儿凉快哪待着”创造条件。

    夏日经济以文旅消费为盛,但除此之外,懒得出门、懒得做饭等“懒人消费”,热得不行的家电焕新,同样有文章可做。从找凉快中找商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期待更多有创意的、有内核的点子,藏着不少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考的消费潜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单身人士买电影票不能选C位,不合时宜的行规得改改
    潮评丨有声书“不雅背景音”风波:消费受害者伤痛到底有多伤?
    潮评丨网约车不开空调,不能把矛盾扔给司机和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