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儿,走了。
今天(2024年7月9日)凌晨,著名考古学家,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黄景略先生去世,享年94岁。
2010年10月黄景略在嘉兴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汇报会上(来源:南湖晚报,摄影:袁陪德)
黄景略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8年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1990年任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次年任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并主持工作。主要著作有《晋都新田》(主编)、《丧葬陵墓志》(合著)《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合著)等。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高蒙和在悼念微博中,讲述了张忠培先生和黄景略先生的故事。“从互为同学,到互相支持;从互为同道,到互相成就,这就是我和老黄的人生和情义。”“我就叫他老黄,他就叫我老张,我们俩就这样互相叫了一辈子。”
黄景略和张忠培是北大的同学,一起在考古工作中战斗了大半辈子,曾推动良渚申遗进入快车道。2001年2月,黄景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聘请为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文物圈称呼黄景略先生“黄头儿”,这个昵称是怎么来的?张忠培先生回忆“可能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的一部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有关,那部剧里的敢死队员们,动不动就把队长加里森中尉叫做‘头儿’。”“年轻人可以当面叫他‘黄头儿’,他不生气,叫到知道‘黄头儿’的人比知道黄景略大名的人多。”
共和国的考古事业,贯穿着黄景略先生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非常薄弱,大学毕业后,黄景略先生被分配到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工作,当时处里22位同志,有研究书画的,有从事文物保护的,却只有他一位真正搞考古的,于是他被抽调去参加地方重大发掘项目的协调和人才培养工作。
黄景略曾参与或主持洛阳东周城,河北燕下都,山西侯马晋国、山东临淄齐国故城等多处遗址的勘探发掘工作,主持编写《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发掘报告》《中国建筑技术史·奴隶社会》《中国文物地图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曾多次主持“关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规程、规章的制订和修改;数十次组织对全国各地申报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进行审核,并对考古领队人员进行培训。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90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涉及考古发掘的报批、田野工作规程以及水下文物保护等多方面。被誉为“共和国考古事业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的见证者”。
20世纪90年代,退休后的黄景略仍放不下考古,去各地考察指导遗址发掘。他积攒了几十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和去各地的调研工作经验,汇集成一篇篇考古研究及考古管理工作的文章。这些心血都被贯彻到对考古的管理中,也凝结在了关心一代代考古人才的培养中。
“如今各地都有了考古力量,我对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抱有很大希望!”这是黄景略先生对中国考古事业未来的寄语。
2012年4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考察桐庐小青龙遗址(作者:陈淑珍,图片来源: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