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陈旭东:用非遗酿造酱油,讲好丽水故事

    潮新闻 记者 陈棠棣2024-07-08 10:11全网传播量12.3万
    00:00
    00:00
     近日,2023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揭晓,来自丽水的鱼跃酱油获评2023浙江十佳旅游商品。在这一瓶酱油的背后,是一个非遗传承人对文旅事业的全情投入。鱼跃掌门人陈旭东的故事,不止于酱油。

    一身坎肩,一副担子,这是丽水鱼跃酿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旭东出门的“必备”行头。6月28日,在2023年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颁奖典礼上,他再次这样的扮装出现,吆喝起了自家的酱油。当天,丽水鱼跃酱油上榜2023年浙江十佳旅游商品。

    今年1月31日,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文物局5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将382个品牌认定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其中丽水市鱼跃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距离陈旭东接手濒临倒闭的“鱼跃酱油”,已经过去了18年。

    陈旭东(右三)在2023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领奖台上

    好酱油来自180天“日晒夜露”

    不止酱油,也是匠心传承

    从丽水高铁站到陈旭东的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大约有30公里路。一路风景甚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如同一幅油画令人陶醉。“是不是觉得我们丽水的风景特别好,好山好水好空气,鱼跃酱油正是一家卖水和空气的百年老店。”陈旭东开门见山地说。

    与其他企业的掌门人不同,陈旭东见到记者不是先介绍自己家产品,而是高兴地聊起了丽水的生态。他告诉记者,要酿造出好酱油离不开六大要素:水、空气、阳光、粮食、微生物和时间的等待,“如果没有丽水的阳光和雨露滋养,就没有鱼跃酱油的味道,所以我们只做手工酿造酱油。”

    从高铁站驱车半小时,记者来到位于丽水莲都区碧湖镇上的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一下车,一座老式木雕的“龙门”竖立在园区大门口,门上有一幅对联“金生丽水年年好,鱼跃龙门步步高”,横批“如鱼得水”。透过“龙门”,青瓦白墙的厂房里,排着一口口酿造酱油的大缸,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显眼。陈旭东介绍,每一位来鱼跃工业园区参观的客人,都会先合影拍照,而后跨过这道“龙门”开始正式参观流程,寓意好兆头,这也正是陈旭东精心设计的。

    黄豆是如何变成一瓶酱香浓郁的酱油?答案就藏在鱼跃厂房的顶楼。1919个制作酱油的大缸整齐地摆放在顶楼,浓郁的酱香味直直地扑鼻而来。

    晒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酱缸里的每一颗黄豆都要历经180天的“晾晒发酵”的过程,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日晒夜露”。早晨,酿造师傅掀开酱缸盖,让酱油充分沐浴阳光;夜晚帮大缸上盖上“盖子”,等待凌晨的露水凝聚在玻璃盖子上,从缝隙渗入缸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晒酱时间,酱缸要不断翻动,让其中的微生物充分被阳光激活,这样酿造出来的酱油味道才更香醇,这是一般的工业酱油无法比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鱼跃酱油报名参加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的角逐,陈旭东的自信也来自这里——它来自传统制作,也代表了老匠人的坚持。

    “吃透”酱油,他做了一家博物馆

    不止文旅场景,也是丽水故事

    跟着陈旭东走进产业园,整个产业园以生产为主线,人们透过玻璃可以观看到蒸煮、拌曲、发酵、包装等生产过程。

    “不求百强、但求百年”“酿造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陈旭东把他的初心通过一行行文字展示,也竭尽全力把古法酿造技艺发挥到极致。对陈旭东来说,非遗传承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他打造产业园的初心。

    2015年开始,陈旭东前后花了近四年时间,在碧湖镇将16000平方米的空地打造成“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并建了一个活态的博物馆和科普馆,光是在博物馆里就先后投入2000万元。

    作为省级乡村博物馆,鱼跃博物馆“小而专”。博物馆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丽水鱼跃酿造的发展史,一条是红色党建史。“公司从第四代掌门到现在的第十代,都是中共党员。”陈旭东指着博物馆墙上历代企业掌门人的生平介绍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使命、一种荣誉,也是我持续前行的动力。”

    陈旭东将4000多枚邮票组成“邮说党建厅”,以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分为邮说百年党史、邮说初心使命、邮说清廉文化三部分,展品涵盖邮票、封片、样张、邮戳、样戳、包裹单等素材。“全国企业做党建厅有不少,像我一样用集邮方式来讲述的还是全国首创。每年暑期,全国各地学校的学生都有来这里参观,很多学生表示,这样的方式很新颖,比课本上的历史更生动有趣,现在这里已是丽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旭东说。2023年,这里参观人数达800多批次,全年接待观众5万多人次。

    第二条线是以丽水鱼跃酿造的发展为主线,讲述鱼跃酱油从1919年创始至今的百年酿造故事,同时融入丽水地方的本土传统风貌。博物馆通过大量老物件、老照片,讲述着鱼跃酿造的变迁和历史。

    展厅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鱼跃酿造的百年历史陈列。1919年,创始人应德生在丽水西园庙弄10号创办德生酱园,历经四次厂房搬迁,传到陈旭东正好是第十代掌门人。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体验挑担子、打酱油的旧时生活,还可以通过“传承人时空连线装置”,聆听历代掌门人的酿造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机会留给准备好的人

    打造文旅IP,他真的很拼

    18年时间,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酱油厂,改建成一个集党建教育、生产研发、文旅科普、研学实践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陈旭东是怎么做到的?

    “我是一个信念感很强的人,越是别人觉得苦和累的活,我就越是要往那个方向干,因为这才是机会。”陈旭东说。

    “2006年,我卖掉了原来开的铜件厂,加上卖掉自己房子的钱,接手濒临倒闭的鱼跃酿造厂”。陈旭东回忆,当时家里人都反对,觉得一个快倒闭的国营厂,投入再多都赚不回来。

    但陈旭东很坚决:“我小时候就是吃着鱼跃酱油拌饭长大的,这是丽水人的乡愁,也是丽水人的情怀。”

    做企业光有情怀还不行,还得会“下棋”。2019年,陈旭东的“鱼跃”博物馆正式开张,结合“旅游+工业”“红色旅游+非遗”“农业+文旅”的方式,创新地将红色党建、非遗传承、工农文旅三条主线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整合和激活各类资源,让鱼跃博物馆在丽水地区活跃起来,出圈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和企业也纷至沓来。

    “对于我来说,每一位来博物馆参观的客人,我都要让他们成为‘鱼跃’的粉丝。”陈旭东说。

    为了将鱼跃打造成丽水人打卡的“网红”景点,陈旭东更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今年1月份,丽水下起了大雪。别人在兴奋地拍雪景时,陈旭东却联系了专业的拍摄团队和书法家朋友,他要为鱼跃1919个大缸拍摄一个下雪天的短视频。“从我懂事开始,丽水冬天下干雪的日子就很少,即使下了雪雪也是积不起来的,如此鹅毛大雪当真少见,这是上天赐予‘鱼跃’的绝好美景。”陈旭东说。

    当天晚上,他让人连夜写了1919张福字,早上天没亮就把“福”贴在了大缸上,等到早上第一缕阳光晒过来,他穿着薄薄的衣服成为视频里“出镜”的男主。一个小时后,雪化了,视频留下了,他也发烧倒下了。之后,这段视频在丽水当地掀起了传播热潮,很多人争先恐后来他的1919口大缸前打卡留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就是凭着这股拼劲,2022年“鱼跃”博物馆成为浙江省首批乡村博物馆,2023年被评为十佳省级乡村博物馆。自2019年正式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余万人次,“鱼跃”还入选浙江省创建级文旅融合IP名单,浙江省文旅新锐企业,并成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