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五号线杭氧站,通往六朝的地铁?这个考古展,考考你是不是老杭州

    潮新闻 通讯员 陈叶雨 记者 马黎2024-07-06 06:53全网传播量24.6万
    00:00
    00:00

    漫长的梅雨季结束,大火收汁,今天迎来小暑。

    前几天,午后阵雨,她看到新闻里的西湖烟波浩渺,水边是亭台小榭,泛舟湖上像行在异境。于是动了念,准备去西湖边走走。一转头发现,浙博孤山馆开了一个新展览。

    由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考古学会指导,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发现杭州——2023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展出,将持续到8月30日。

    展览展出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考古出土新发现及部分历年出土的精品文物317件(组)。原来,去年杭州城里有这么多考古新发现,很多就发生在我们的家门口。

    “杭氧站到了。”

    每天坐5号线上下班的她,从来不知道,“杭氧站”是一个从六朝延续到明清石器的小型聚落遗址。

    杭氧遗址 明清储钱罐

    古今生活有何不同?我们是否曾踏足同一片土地?真实的物件把想象变得具体,即便她的眼前只是一堆碎片——

    破碎的陶器是碎片,完整的陶器、石器也是碎片,甚至精美的玉器也是碎片。因为这些器物完整的形态和存在场景,都在时间的长河中裂解了。虽然在物理上成为碎片,但是残存的信息,可以利用人类的经验和科技的力量得以部分还原。

    宋代宝相花纹砖 圣果寺遗址出土

    龙泉窑青釉露胎人物造像(残) 2018年上城区江城路地铁站出土

    考古人的手铲下,杭州城古今重叠的故事逐渐清晰。她决定跟着展览,在杭州暴走一天。

    【7点 登南高峰】

    想着清晨湖光山色刚刚苏醒的样子,她一大早来到了苏堤。

    从北向南走,站在堤中间的桥上,随着逐渐升高的日头,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就在眼前。

    双峰指的是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宋时,两峰峰顶各有一座塔,每逢云雾低横之日,自西湖西望,群峰隐晦而塔尖分明,因此得“两峰插云”景名。800多年前,它们是南宋临安城的制高点。

    今天,我们可以在南宋画家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两峰插云》中看到当时的景观。

    以前,南高峰塔只存在于史书文献中。据文献记载,南高峰塔始建于五代,就是后晋天福年代,距今1000多年。崇宁二年,有过一次重修,乾道年间又重建过一次。本来塔有七级,但明代时被雷击后逐渐倾圮,只剩3级,清代就慢慢地废弃了,直到2017年,在考古学家眼前出现的塔,只剩一截塔基。

    自2017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高峰顶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南高峰塔塔基、旧时道路、排水沟、房屋基址等遗址,出土少量瓦当、滴水、塔砖等建筑构件。(回顾考古故事

    考古释塔

    考古知道一切。南高峰塔确实有七级,高约33米,四厢辟轩窗。塔身修长秀丽,高耸入云,檐楹飞涌,瓦甓坚致,正与画中的气韵一致。

    南宋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两峰插云》

    2017年发掘现场的“南高峰”塔砖

    【9点 桐庐分水江边做石器】

    西湖周边的山、峰、岭,都是登高和纳凉的好去处,南边的玉皇山连接西湖与钱塘江,最适合远眺。顺着吴越王钱镠下令开凿的慈云岭古道一路向上,途中会经过两块题刻,“乾坤一望”。在玉皇山顶,人们可以同时看到西湖和钱塘江。

    早在新石器时代,西湖尚未形成,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江更为相关。在钱塘江中游的富春江支流分水江边,考古工作发现了两处加工场——方家洲遗址和沈家畈遗址。

    两处遗址都位于分水江边U形大弯道凸岸堆积部位,石头从山体自行剥落后,滚入河道,江水将它们从上游搬运至下游,同时也“大浪淘沙”一般,帮良渚人挑选出了优秀的石料。那些坚韧的石头完整滚落下来,因为江水在下游弯曲处减速,搁浅在U形大弯道的河滩。来到这里的良渚人觉得自己发现了宝藏,呼朋引伴,或许是划着小舟前来,在江边建立起石器加工场。

    沈家畈加工场出土最多的一类石器是石锛。这种工具用来加工木头,有两种形制,有段和无段。这里的段不是量词,而指台阶状的痕迹。和新石器时代其他很多工具一样,石锛需要绑上木柄使用,有了“段”,绑木柄时就能更稳固。

    沈家畈遗址舟形石器

    沈家畈遗址石锛

    【10点 富阳逛新登古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在富春江的另一边,山水环抱之中,新登古城依山而建,一圈四五米高的城墙围住整座古城,人们称之为“一朵莲花耸碧霄,二水襟带万山朝”,很形象。新登古城虽始建于唐代,基本格局形成于明中期,但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这里都留下了杭州人的生活痕迹。(回顾考古故事

    元代,某人在这里遗失了一枚白瓷象棋子,缺了一个“士”,这棋该怎么下?

    蓝色的琉璃发簪断成几截,依然晶莹剔透,只是可惜了簪子上那只精巧的小鸟。

    只剩下碎片的两件元青花也会叹息自己生不逢时,要是完整保存到今天,不知有多惊艳。


    【11点 圣果寺怀想】

    将台山与凤凰山之间,笤帚湾西面的山坞,是她过去爬山的必经之地,“忠实”、“凤山”等摩崖题刻,早已成为此地的LOGO。

    在老玉皇宫的三岔路口拐弯,林间清新,她一眼看见了醒目的三佛石。这里就是圣果寺遗址的千佛阁。三佛石以及下方岩壁上的十八罗汉已经大部分被毁,它们由钱镠下令镌刻,是杭州地区有记载最早的、规模最大的西方三圣造像龛。

    千佛阁遗迹航拍图

    杭州在吴越国时期被称为“东南佛国”,寺院林立,但每座寺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圣果寺依山就势,寺院主体、千佛阁区域和崇圣塔三大建筑区域自上而下,层层布局,主体建筑包括至少三级台基,台基间最大落差7米,足有两层楼高。以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半的千佛阁为主体建筑,前有庭院,后与西方三圣像所在崖壁相接,构成窟前建筑。在山地,寺院如何和山体自然环境相融,圣果寺就是南方地区山地寺院的典型代表。

    圣果寺遗址

    砖砌台基包边

    圣果寺出土经幢残件 宋代

    据文献推算,在鼎盛时期,圣果寺的寺产面积比南宋皇宫还要大五六倍。它接待过平民,也接待过皇室,屋脊上的“妙音鸟”迦陵频伽静静观看世相变迁,日复一日,直至寺院倒塌。


    【13点 吴山广场】

    吴山一带从南宋至今都非常热闹,附近是河坊街和御街,正是南宋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2018年初,吴山广场要建地铁,考古工作时发现一条越窑青瓷摩羯鱼,釉色精美,造型奇特,鱼嘴大张,像正要把什么吞进去,一看就来头不小。

    越窑青釉摩羯鱼形器 2018年上城区吴山广场出土

    摩羯鱼跟摩羯座没关系,它是印度神话中想象的大鱼。兽首鱼身,有翻江倒海的能力。大藏经记载,“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五代时,越人将摩羯鱼做成瓷器,吞噬一切的大鱼在瓷窑中化为一件容器,腹中盛装灯油,再放一根灯芯,就点起一盏灯。

    摩羯鱼形器在全国范围内都出土很少,有明确地层的更是仅此一件。只是这件摩羯鱼灯看上去并未使用过,或许主人爱不释手,宁愿将其作为摆件。

    地块建设时发掘出的重要文物不少,这要感谢“考古先行”。2021年,杭州市全面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要求“经文物主管部门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

    2018年吴山广场出土宋代青瓷碗

    【14点 地铁5号线 杭氧站】

    坐在地铁5号线上,正在胡思乱想,“杭氧站到了”。

    她想起杭氧站正是去年引发关注的文晖单元XC0403-35地块,在考古出让前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马上下车。

    文晖单元XC0403-35地块,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它是杭氧区块仅剩的宅地,距离地铁5号线杭氧站不远。

    杭氧遗址内余留的文化遗迹已经不多了,河道与水闸、水井遗迹表明,这里从前是人们居住取水的地方。就在这里,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西晋青瓷胡人俑,它的完整器应是头顶烛台,身下骑兽,同类器形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很少。

    这位胡人手里抱一只小羊,指缝和关节清晰可辨,身上穿的衣服遍布深深浅浅的波点,设计感很强。

    还有一件唐代青瓷小壶,尺寸虽小,构造齐全,发掘者猜测,不太实用,可能是玩具。

    下午2点,太阳太猛,吃不消走了。想看历史上更多杭州人的一天,回到西湖边看展吧。

    (部分图片由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