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彩色的油菜吗?”
“大豆使用它之后就会长出这么多呀?”
“给花照的灯为什么不是白色的?”
7月4日,在湘湖实验室,科研人员被一群满载好奇心的“小伢儿”团团围住,解答着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湘湖实验室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家农业领域的实验室,油菜、大豆、家禽……大众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在这里都是“实验对象”。
当天,是湘湖实验室首次举办科普开放日活动,活动主题是“智行未来· 探寻农业科技之光”。通过前期的报名招募,科协代表、学协会专家、科普志愿者、基层农技员、教师、青少年及市民代表等共120余人与实验室“零距离接触”,跟着科研人员一起揭开农业领域的“科技秘密”……
活动现场
“我平常吃的虾怎么没这么大?”现场的小朋友们看着科研人员举起的拳头,发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湘湖实验室里,普通的虾能有成年男性的半个拳头大小,这并不常见。原来,这些虾都经历过“基因检测”。研究人员通过精准定位特定基因后,就可以根据育种目标,利用基因组选择育种或基因编辑技术,“富集”优良的基因,“敲掉”或者“植入”相关的基因片段,改良品种。
大家分批参观了实验室现有科研设施配置工作间和科研团队介绍展板。除了介绍如何给虾“检测基因”,在科技成果展示厅,科研人员还着重讲解了油菜育种、大豆育种、植物代谢与生物合成等科研工作。
参观实验室
参观实验室
市民闻吉芽在参观后表示,“这次活动让我领略到了科技的力量与魅力!以前在菜场里看到体型大、生长快的蔬菜都不敢买,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发现原来许多‘变异’的菜都是科技进步的成果,以后就能放心买啦!”
科普开放日现场活动丰富,除了实验室的参观讲解,科研人员们还特地准备了生动易懂的科普讲座和趣味十足的互动环节。
“人有眼睛可以看到外界,那你们觉得植物有眼睛吗?”林荣呈研究员在讲座《植物的“眼睛”》中深入浅出地告诉大家,植物的“眼睛”并不像人会长在脸上,而是长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上。在培育植物时,科研人员就能根据这一特色,为植物“量身定制”配方。
林荣呈做科普讲座
在张冬青研究员的讲解中,大家了解到油菜的由来,发展历史及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湘湖实验室的彩色油菜育种研究独具特色,油菜也能开出“九色花”。张冬青说:“栽种彩色油菜,能让农业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张冬青做科普讲座
科研人员如何解密昆虫的“语言”,并且窃听它们的“对话”?张欣杨研究员在讲座《昆虫的听觉》中徐徐道来。现场观众随之一起揭开昆虫交流的神秘面纱,探索这些小小生物如何通过声音振动传递信息,展示它们不可思议的社交技能。
张欣杨做科普讲座
活动现场,农业科技的魅力无处不在。听过讲座之后,大小朋友们可以在互动体验区参加科普知识问答活动、品尝湘湖实验室培养的小番茄、尝试“好斗”品种的斗蟋蟀游戏,还能将密封在培养皿中的植物带回家养,让小朋友们从小就埋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
活动现场互动体验区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感到很有趣,我准备把植物带回家养。”正在新塘小学读一年级的裘韩淇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植株说道。
本次科普开放日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科技副校长聘任仪式、杭州市新质生产力科普馆授牌、湘湖实验室与萧山区科协签署服务合作协议和萧山区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启动仪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湘湖实验室让公众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科学真正融入生活,启发大家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文中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