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海盐,一个名为“追光联盟”的群体悄然兴起。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相识,共同分享对日出的热爱,并约定在每个晴朗的早晨齐聚海边,用镜头捕捉日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即日起,浙报集团嘉兴分社(红船分社、长三角分社)将联合海盐县委宣传部,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追光者》栏目,讲述海盐“追光者”与日出的浪漫故事
千年一段“海潮梦”,日出于海面而戏声吟,日落于塔西而舞衣拂。
今年61岁的姚云祥老师的抖音账号叫蓝色禾子。蓝色是他的微信名,禾子是老婆的姓氏拆开。
从海盐高级中学高中物理老师岗位退休的他,拥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来拍视频。“一部手机走海盐”,却也将海盐的景致尽收。
随心,随性,是姚老师给我的第一感觉。果然,在学校里,他是一个十分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从他最后一天离开学校时,那办公桌堆叠满的一封封信、一张张字条,就可以让我的脑海中,再次出现那位教书四十年,从不会严厉地批评学生,总是笑吟吟的姚老师站在讲桌前,正给学生们带来愉快的一节课。
一切开始皆因分享——过去分享知识,如今分享美景。姚老师一开始很反对抖音,但在老婆的影响下,逐渐也开始开启了他的“短视频”生涯。
每一个视频都蕴含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美景的细致观察,不仅涵盖了海盐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当地的人文风情,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海盐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姚老师的抖音账号上,分了三个类别:海盐山水、海盐海景、海盐乡村。四年,一千多个视频。
在“海盐山水”系列中,姚老师带领观众穿越南北湖的大小的山脉,探寻隐秘的溪流,无论是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意,还是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银白,都在他的镜头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海盐海景”系列则展示了海盐作为沿海城市的独特魅力,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到日出日落的壮观景象,从渔船的繁忙作业到海鸥的自由翱翔,姚老师的视频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海边,感受到了大海的宽广与深邃;而在“海盐乡村”系列中,姚老师则深入田间地头,记录下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他捕捉了农民劳作的场景、孩子们在田野间嬉戏的画面,以及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让观众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
四年时间,姚老师用他的镜头记录了海盐的每一个角落,一千多个视频串联成一部生动的海盐风光纪录片。这些视频不仅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姚老师看来,海盐日出的特别之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鱼鳞海塘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鱼鳞塘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浙江水利佥事黄光昇创筑,用以抵御海水入侵。因石塘形似鱼鳞状而被誉为鱼鳞塘。代表着当时海塘建筑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海盐海边能看到跨海大桥,日出时分,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来,汽车仿佛在太阳中穿梭,场面十分壮观。
在拍摄的过程中,姚老师说他看到这些来看日出的年轻人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学生,因此很喜欢和他们对话。有一对来自平湖和温州的浙江财经大学的室友,也有驱车半个月从深圳自驾过来的三五年轻人……
姚老师的视频和其他人的视频不太一样的是,每一个视频,我们都能听到姚老师的介绍和感悟,在他的讲述下,观看者似乎都成为了他的学生。
闲暇之际,姚老师也喜欢在家里的小院子种种花草。每到4、5月份,就有许多摄影师慕名前来,拍摄这些被姚老师精心种植的花草,让姚老师在“朋友圈”实实在在成为“顶流”。
“自己喜欢就行,不在意火不火。”姚老师的淳朴、自然、接地气,就像是他镜头下那些未经雕琢的风景,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与温暖。
姚老师的视频之所以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除了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外,更重要的是他传递出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镜头去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瞬间。
在姚老师看来,短视频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一种传递情感、分享生活的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他的视频如同一股清流,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温暖。
最后,借用姚老师在“海盐海景”合集介绍中写道的——“在海边,吹海风,观日出,抓螃蟹,看海鸥,无比舒适与心旷神怡。”(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