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写生西湖名人之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情怀与情长

    潮新闻 葳蕤陈风2024-07-04 01:45全网传播量1448
    00:00
    00:00

    假如有一种人生,在湖岛山林间隐居,植梅养鹤,读书作诗,锄园砍樵,自给自足,闲暇时光访客会友,不进城,不入仕,也不婚。这般的田园生活,两天,两月,甚至两年,远离尘嚣,抛却烦恼,人们或许会跃跃欲试?那么,20年呢,还有人愿意否?

    又若,帝王闻其才华韬略而诏请出仕,一边是宏图大志将要付诸实施,一边是荣华富贵向你款款走来,在名与利的双重驱使下,心动不?出世不?然,有一人就这么铁了心地要远离红尘,只想在山水间腾挪,在自己的世界里清修,超然物外,无怨又无悔。

    孤山。2024年6月拍摄。

    孤山双鹤。2024年6月拍摄。

    孤山林和靖墓。

    这个人叫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皇帝(宋仁宗)赐他谥号“和靖先生”,人称“梅妻鹤子”。宋室南渡后,杭州成为了帝都,选中西湖胜境孤山修建皇家宫观,下令山中田舍墓地一概迁出,惟独留下林逋墓,足见林和靖的影响力。

    (一)

    的确,林和靖的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让天下的咏梅诗章颜色黯然,风华尽失,堪为世间隐逸之千古绝唱。同时代及后世的名流大家们对其好评如潮,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淇: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读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欧阳修: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疏影横斜水清浅。

    苏轼书和靖处士诗后。

    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绿。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遶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黄庭坚夸奖林逋: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陆游对林逋的书法竖起大拇指:高绝胜人。

    王十朋: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

    朱熹: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李祁: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而山之著闻四方,则由宋和靖处士始。

    《西湖拾遗》记载:“林逋的祖父名克己,曾出仕五代时吴越的钱镠王,为通儒学士。”年轻时的林和靖继承了林家祖先的儒学思想,心怀壮志,梦想成就一番宏图伟业。他曾赋诗《偶书》:“磻溪老叟能闲气,八十封侯不似无。”可见志向高远。

    林逋携鹤图。

    但是,林和靖似乎生不逢时。吴越被赵宋王朝招安后,林家世袭的荣耀不再。带着遗民意识的林和靖,心思变得复杂起来,始终没有选择走科举取仕的通途,而在江淮一带漫游了10个春秋,结交达官显贵,试想着走举荐之路,而机会没有垂青这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这10年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时分,他的《点绛唇》最能披露彼时的心境: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于是,原本的求仕之心开始动摇,进而转身拥抱大自然。

    (二)

    林和靖在孤山隐逸,前来拜访的人一直不断,多有达官名流,僧侣诗友。天圣四年(1026)暮春,他坐船去寺庙会见僧友,正边行驶边欣赏湖岸如画的景致时,发现自己家的两只鹤在天空中盘旋,心想一定是家中来了客人,童子才放出双鹤,于是便调转船头往回赶。

    西湖跨虹桥。2024年7月拍摄。

    西湖杨公堤,神舟基地,排列组合有序的小舟。2024年7月拍摄。

    神舟基地栈道,追逐光影的人们。2024年7月拍摄。,

    曲院风荷景区。2024年7月拍摄。

    烟雨西湖。2024年7月拍摄。

    烟雨西湖。2024年7月拍摄。

    一进门,那位不速之客自报家门:“在下范仲淹,特来拜访阁下。”林和靖一听名字并不陌生,去年秋冬间曾收到其寄来的诗歌,末尾两句印象深刻:“早晚功名外,孤云可得亲。”感觉很是暖心。一下午的侃侃而谈,甚是投缘,吃过晚饭后,范仲淹意犹未尽。他摊开纸,写了一首诗,题为《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山中宰相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戏春晴。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莫道隐君同德少,樽前长揖圣贤清。

    诗篇除了描写西湖周边的美景、人与自然之间从容和谐相处外,欲纠正许多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总以为隐逸者多是不关心时事政治的人,指出他们不仅关注天下大势,而且有着诸多远见卓识。“山中宰相”,原是指南朝的陶弘景,他长年隐居茅山,朝廷屡次征召都不愿出山。但梁武帝一遇到国家大事急事,一定会去茅山拜访陶弘景。这里用“山中宰相”来比喻林和靖,赞扬他过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希望自己能从这位长辈身上汲取政治智慧。

    林逋诗 刘海粟画。

    欧阳修归田录。

    比范仲淹整整年长21岁的林和靖把其当做了一位忘年交。范仲淹在杭州停留期间,一空下来就去孤山,只有在这位前辈面前,他的心才能宁静安然。

    天圣六年(1028)秋,这已是林和靖在世的最后岁月了。范仲淹又一次出现在了林和靖面前,寒暄一阵后,范仲淹急忙从衣袋里取出他的万言书《上执政书》,林和靖接过其递送过来的文本,随手放在一边,说:“久闻你的这篇上书,我要沐浴焚香,好好看看。先喝茶。”这一次,范仲淹在杭州又停留了几天,临别时,林和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

    林中萧寂款吾庐,亹亹犹欣接绪余。去棹看当辨江树,离尊聊为摘园蔬。马卿才大常能赋,梅福官卑数上书。黼座垂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

    乾隆御题“行宫八景”之一。2024年6月拍摄。

    孤山一景。2024年6月拍摄。

    孤山茂密的林木。2024年6月拍摄。

    林和靖写诗,写出了他的真诚与远见。前两句写迎来,接着两句写送往,朋友间的浓浓情意溢于言表。后四句才是围绕万言书要说的重点,期间以引用两典故来预示范仲淹的杰出才能一定会受到朝廷重用之意,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

    庆历三年(1043)春,在这对忘年之交最后一次见面的15年后,54岁的范仲淹进京入枢密副使,正二品,同年八月升任参知政事。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家、威震西夏的军事家和文学家应运而生。多年之后,范仲淹任杭州知州,又为杭州人民排忧解难。

    孤山范公(范仲淹)亭。2024年6月拍摄。

    范公亭。2024年6月拍摄。

    范公亭说明。2024年6月拍摄。

    (三)

    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其实也是有血有肉,有爱情的。梅可爱,鹤可爱,自然是人更可爱。

    打小父母双亡,因与嫂子合不来不愿意住在城里的大哥家,独自在西湖孤山的茅棚里安身。平时,林和靖喜欢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这天,他背着书包正横穿白堤时,被一辆马车刮倒。车上的人下来后,其中一位少女边询问伤情边拾掇地上的散落,随即发现了诗稿:

    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

    “这首《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是你写的?”“是。”“你叫林逋?”

    “是。”“爸,他就是林逋。”少女对站在一旁的中年官员说。官员见林和靖无大碍,便招呼家人离开。“小梅,回去了。”

    小梅不放心林和靖,说:“我们带你去看医生吧。我爸认识太医。”

    “不用不用,我没事。”林和靖为了让小梅放心,便努力地站起来走路。“我家住在清河坊,你去看医生可以来找我爸要钱,我们不会赖账。”小梅悄声地说着。

    后来,林和靖经常去清河坊附近玩耍,希望能遇见小梅。小梅每每从自家窗户里远远地望着这个书呆子,却不敢下楼找他,只是让侍女送些书籍、笔砚和零食。天气寒冷时,看见他冻着,又让侍女拿些银钱给他添置新衣。

    小梅刚过15岁的年龄,家里开始为她张罗相亲的事,在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告诉父母她心里早已有人。父亲为此大发脾气,坚决反对小梅自由恋爱。这时的小梅真想与她爱着的人私奔,可他迟迟没有露面。在她出嫁的那一天,她收到了他寄来的诗篇《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心灰意冷的林和靖,不思茶饭,欲寻短见,正巧被前来送米的大哥发现。为了防止弟弟再次轻生,让儿子林宥过来作伴。而同样在夫家度日如年的小梅,一天她看到街上流传着林和靖的《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小梅以借口回娘家的机会,带着侍女来到西湖孤山找林和靖,不巧他正好外出,小梅左等右等不见人影,只好摘下头上的玉簪留作纪念。林和靖回家看见玉簪后,心里一下子明白了过来,立刻马上狂奔进城。可是,为时已晚,那一瞬间,他亲眼目睹小梅从她自家小楼的窗口随风飘落……

    从此,林和靖不再进城。

    (四)

    与之相交多年的高僧释智圆,用一句“荀孟才华鹤氅衣”来赞美其高风亮节。林和靖性格中另一面的情怀,也惟有与范仲淹们的交往中得以体现以至共同去完成。他自己不愿意做官,却鼓励侄儿们去做官,后来侄子中了进士,他十分高兴,作《喜侄宥及第》诗一首。至于孤山的梅花,作者早已寄托了超然物外的理想化人格。为此,他只植一株,再无别恋移情,直到一个暗香浮动的黄昏,他念着小梅的名字,平静地去了小梅先走一步的另一个世界。

    《中国碑帖名品》

    林逋书法

    林逋书法

    林逋书法

    乾隆御题

    杭州的太守中,至少有5任与林和靖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其中李谘在其归天后,素服守棺七日才葬之。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真宗赐以“处士”名号。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觊觎林和靖的名望及陪葬品,挖开坟墓发现只有一方端砚,一支玉簪。

    宋后的文人们,因景仰林和靖淡然超脱的隐逸风节,而在其墓冢周围遍植梅林。元代一个叫余谦的人复植梅数百株,后来,陆续有张鼎、张岱补种梅树。1842年,林则徐到宁波镇海检查海防时,转程到西湖孤山放鹤亭题写楹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并补种梅花百株,又撰“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处士领湖山”。再后来,杭州知府林启在孤山补种梅树百株,去世后也葬在孤山,墓旁是林社。为此,晚清文学家、翻译家林纾专门写了《孤山补梅记》以示纪念。

    林启像。

    林纾孤山补梅记。

    孤山现存的舞鹤赋刻石、林和靖墓园以及放鹤亭,是西湖文化名人代表性史迹之一,是中国宋代最为典型的隐逸诗人纪念地,也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文化提供了独特见证。当年还在城外、人迹稀少的西湖,如今无论冬夏春秋,还是晴雨冰霜,总是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游人来到西湖,大都会到满目奇胜的孤山走走看看;而到了孤山,势必又会寻访这位传奇的“梅妻鹤子”。

    孤山放鹤亭。2024年6月拍摄。

    舞鹤赋刻石。2024年6月拍摄。

    放鹤亭一侧。2024年6月拍摄。

    俯瞰放鹤亭。2024年6月拍摄。

    林和靖墓园。2024年6月拍摄拍摄。

    孤山不孤。不婚不仕,且20年足不及城市的林和靖,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

    (图片除署拍摄日期外来自网络)

    2024年7月2日

    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