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的一个村庄里,一位二十六七岁的当地小伙儿在众人的注视下,扔掉了手中的双拐,凭借一只简易的假肢实现了独立行走。他兴奋地高举双臂,望向身旁的假肢制作者——一位年轻的亚洲小伙,他的右腿同样装着假肢,视线再往上移,是空空荡荡的右袖。
凭借“简易假肢”站立的黑人小哥兴奋举起双手,郭少宇在一旁为他加油。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这段感人的视频在网络刷屏,引发了众多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转发并评论,“Kindness knows no borders.(善举无国界)”。
视频中,制作假肢的单腿单臂青年叫郭少宇,是一位来自中国辽宁的残疾人运动员。一只假肢、一辆自行车,今年31岁的他,已经骑行过13个国家,并计划要让足迹踏遍30个国家。从游泳运动员到自行车骑手,他说,感谢过往所有经历,“没有曾经的自己,就没有现在的我”。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转发郭少宇相关内容。社交平台截图
“他眼中对独立行走的渴望,和当初的我一模一样”
在郭少宇看来,为非洲小哥制作假肢,也是机缘巧合。2024年5月下旬,他独自骑行来到坦桑尼亚的这个小村庄,遇到了这位拄着双拐的当地小哥。看见郭少宇穿着的假肢,他十分好奇,用手指了指也想试一试,结果发现尺寸并不匹配,他露出遗憾的表情。
“我清楚看到了他眼中流露出的渴望,和当初的我一模一样。”虽然没有过多语言交流,但看见那名小哥空荡荡的左裤腿,捕捉到他眼中复杂的情绪,郭少宇萌生了为他做一只假肢的念头。
郭少宇在泥土地上画图。受访者供图
在泥土地上画出假肢设计图,找电焊工人拆掉一把锯子,根据测量的尺寸打出一个圈,再拆掉一把锯子当底座……语言不通,沟通全靠比划,经过不断的测量和修改,四五个小时后,这只原材料花费了5万坦桑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137元)的“简易假肢”终于做好了。
一穿上假肢,黑人小哥就激动地想直接扔掉双拐,“但这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郭少宇说,不管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那个瞬间,自己能清晰感知到这位小哥对于独立行走的渴望,“这种情绪也深深打动了我。”
来回溜达了几圈后,那名小哥终于扔掉了双拐。特别是在他勉强可以凭借假肢独立行走时,围观的人也发出阵阵喝彩。
“现场的气氛让我很感动,回想起刚开始他低落的情绪,我觉得值了,只要能让他开心,让他对未来燃起一丝希望,我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郭少宇说。
郭少宇坐在黑人小哥家中,两人笑着拥抱。受访者供图
一人一车,已在13个国家留下足迹
2024年3月,郭少宇骑着自行车踏上赞比亚的土地,正式开启了他的非洲骑行之旅。“想来就来了,小时候看《动物世界》就一直就想来。”谈及出发的初衷,郭少宇爽朗地说道。
在此之前,他早已独自骑行到过中国的多半省份。越南、尼泊尔、马来西亚、埃及、塞尔维亚、巴基斯坦……从2023年2月他第一次将骑行版图扩展至国外至今,他已经在13个国家留下了足迹。
一辆并不新的自行车、两台视频拍摄设备、几大包随身物品,旅程的大多数时候,他都是独自一人,偶尔遇到中国同胞,也会同行一段路。“非常好玩,很有意思”,他这么形容自己在路上骑行的感受。
郭少宇在非洲和狮子近距离接触。受访者供图
每次一停下车,当地的居民就会围上来,好奇地询问一些问题,英语不好的郭少宇听不太懂。China,Thank you,Yes,OK……凭借几个基础英语词汇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他总能“无障碍”地和当地人交流。
“还挺有意思,我觉得不会英语要比会英语好玩。”在他看来,自己不会英语,但也把这件事完成了,这显得更有意思。
偶尔遇到热情的夫妇和四处溜达的青年,会让他留下喝个水吃个饭。“有时候也会在别人家里搭帐篷。”郭少宇说,非洲的大多东西都比较原始,食材配料也并不丰富,很多时候用手直接抓着吃,不过这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我觉得当地的人都很善良。”
骑行沿途,他也遇到了不少趣事。比如,在马拉维骑行时,经常会看到趴在路旁大树下一动不动的人,问了之后才发现,他们觉得趴着不动就没有消耗,这样的话一天就可以只吃一顿饭。
郭少宇表示,自己还准备在非洲再骑行两三个国家,“再往后的话,先低调点,立个骑行30个国家的小目标吧。”
郭少宇的自行车和行李包裹。受访者供图
游泳,骑车,还当过酒吧驻唱歌手
2008年,因意外碰到高压线,郭少宇失去了右臂和右腿,人生轨迹随之改变。“当时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会给家里带来很多负担。”郭少宇认为,父母多年来的陪伴是他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来源。
在短暂的迷茫后,他开始了自己作为游泳运动员的生涯。
“每天训练任务都比较重,至少要游四五个小时,有时候甚至是六七个小时。”郭少宇认为,自己算是有些游泳天赋,即使单臂单腿也可以很好掌握身体平衡,“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了冠军。”
郭少宇拿着行李。受访者供图
后来,在2010年的一次游泳赛事中,郭少宇被一位自行车教练相中,“他说要不要试一下,我说行。”一个简单的问答,再次改变了郭少宇的人生轨迹,他开始进入辽宁省残疾人自行车训练中心接受训练。2013年,他获得了全国残疾人自行车锦标赛亚军。
2016年,退役后的他做出了新的选择——户外长途骑行,并在社交平台分享旅程中的点滴。从2017年6月1日在川藏线骑行,身披荧光绿雨衣发布第一条视频到现在,社交账号上的184个作品记录了他沿途的所有故事。
在郭少宇看来,过往的所有经历对他来说都很重要,他也感谢身边的所有人,“不管是游泳还是骑行,如果没有曾经的自己,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
甚至,郭少宇还当过酒吧的驻唱歌手。“我喜欢有故事的歌,比如隔壁老樊、许巍的民谣。”在他看来,那是一段很“爽”的经历,环境热闹,充满自由感。“唱完歌甚至还会有人来找我要微信,好像变成了明星。”他笑着说。
郭少宇在维多利亚瀑布旁举起自己的假肢。受访者供图
家有儿女,他希望成为孩子们“特别的”骄傲
在外骑行途中,郭少宇也会经常和家中的妻子、9岁的女儿、5岁的儿子通话。“爸爸,你到哪啦?为什么你那里的天还没黑?”这个时候,他就会和孩子们解释地球是圆的,解释公转和自转。
“如果要说骑行对我真正的意义,冒险、挑战、体验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概只占30%,剩下的70%是因为我的儿子和女儿。”郭少宇说。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郭少宇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了”,许多问题回答不上来。他认为,如果一直生活在固定的圈子和环境里,一个人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我要不断地学习,不管是书本上的学习还是在外的阅历。对我来说,沿途遇到的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学习。”
郭少宇在坦桑尼亚与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伸出左手与人握手时需要特意旋转手的角度,骑车时如果超过40码会有失衡摔倒的危险,这些细节都显示出健全人视角下郭少宇的特殊和不易。在郭少宇的评论区,也经常会有很多网友形容他“太牛了”。
而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养家糊口”,同时也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社交平台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更多也是想留给我的儿子女儿看。”
“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因为我这个父亲的存在而感到骄傲,而且不是一般的骄傲,是特别的骄傲,这样我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郭少宇希望,以后可以带着孩子们,去自己曾走过的地方。
郭少宇在坦桑尼亚和当地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力量
行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郭少宇并不会感到孤单。偶尔同行的中国骑友、常驻非洲的中国粉丝,都让他觉得无比亲切。而沿途外国友人表现出的热情和善意,也时常让他感动。
在郭少宇社交平台的某条短视频中,他携带花束去了赞比亚的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几十位援非牺牲的中国烈士,心怀敬意,他默念每位烈士的故乡,并悉数在每个墓碑前放下一朵黄色的鲜花。
郭少宇在赞比亚的烈士陵园献花。受访者供图
“五十多年前,中国就开始了对非洲的援助,坦赞铁路就是由中国援建的。”郭少宇介绍,中国前后派出了5万多人,修建了这条长达18000多公里的铁路,这条铁路也被非洲当地人称为希望之路、友谊之路。“当地许多人一看到我就会热情呼喊‘China’,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都很深刻。”
在非洲的“中国少林寺”中,伴随着“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有哇”的豪迈歌声,数位非洲孤儿跟着中国师傅在练习少林功夫;登山途中偶遇伊朗、埃及、印度等国家的人,在通过手机翻译聊天时,感受到他们心中对中国的良好印象;在贫瘠的土地上,亲眼看见中国在非洲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一路上,郭少宇有过太多难忘的时刻,也不止一次见证了跨越国界的援助和善意,以及中国的强大和担当。
“如果要说在国外的哪些时刻,我能深刻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力量,我的回答是时时刻刻。”郭少宇坚定地说。
不久前,他刚刚登上了“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穿着黑色运动套装,戴着红色帽子,他稳稳地站立在黑色石块上,左手紧紧拽住五星红旗的一角。在蔚蓝的天空下,他脸上淡淡的笑容和这面五星红旗,都显得格外鲜艳和耀眼。
郭少宇登上非洲第一高山乞力马扎罗。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