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摄
新书分享会结束,门口排队签名的读者一直排到大门外。
凭借《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以及前不久的《我的美食向导》,陈晓卿以美食纪录片赢得了广大粉丝。6月30日,陈晓卿新书《吃着吃着就老了》杭州分享会,200多人的现场坐满了,没拿到门票的观众在门口排队,等待签名。
宋浩摄
作为最后一场新书分享,陈晓卿来到“美食荒漠”杭州,与艺术家眉毛——也是《我的美食向导》(杭州篇)的向导——对谈。最后一场对谈,陈晓卿的朋友、演员吴越也去到现场。陈晓卿抛开提纲,与眉毛信马由缰随便聊。
吴越。来自陈晓卿小红书号
“美食荒漠”
第一个话题就是“美食荒漠”。陈晓卿问杭州人眉毛,怎么看这个话题。眉毛认为这是一个人为炮制出来的话题,可能是杭州人自黑。
但是这个话题出来后,也让杭州美食界热闹很多:“众多杭帮菜厨师为了给西湖醋鱼正名,花了多少心思。”
陈晓卿回应说,他前一天晚上就吃了一道西湖醋鱼。那是厨师的一道创新菜,用笋壳鱼做的。“味道真的跟前辈美食家文字里描述的一样,肉质很像蟹肉,含水,有清甜的味道,我很满意。”
陈晓卿问眉毛,杭州美食的整体是怎样的面貌?
眉毛觉得,第一,杭州菜的味型咸鲜,酱油比较少。“所以杭州人鄙视上海人,什么东西都放一堆糖(和酱油,上海菜“浓油赤酱”),杭州酱油用得比较少,清淡的菜比较多。”
第二,杭州受浙东(绍兴、宁波)影响,霉的、臭的比较多。“我妈妈就是绍兴人,所以现在流行的臭冬瓜、苋菜梗什么的,从小家里都自己做的。”
第三,杭州有河鲜、江鲜,四时蔬菜都很多。“小时候跟外婆去买菜,还有一分钱一堆的猫鱼,现在看不到了。拿一个荷叶,就是肚肠、卖不掉的小鱼,一堆只要一分钱。”
来自陈晓卿小红书号
故乡之味
陈晓卿书中描述,以前喝五块钱一碗的羊肉汤,庄严地放在面前,吃上一口,四肢都舒坦起来,总算觉得到家了。这一段让眉毛特别有同感,他说起自己的经历。
眉毛在国外生活了20年,早年从美国回杭州,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与妈妈见面后,深夜一个人去望江门慧娟面馆。(那时候杭州夜宵少)一碗片儿川,两口就进去。肉身回来2个多小时了,直到吃完这碗片儿川,神思才算回家。
“我们的胃肯定是朝着故乡的方向,这是没有办法的一件事。”陈晓卿赞同。
在外面时间久了,眉毛又有了“却望并州是故乡”的感觉,味蕾有了第二故乡记忆。现在回美国,一下飞机,最想吃的就是越南的pho(河粉)。“我到处找,杭州没有、上海没有、连香港也没有好吃的pho。”
来自陈晓卿小红书号
漂泊的美食
说到pho,陈晓卿说,美国最好的pho在丹佛。明年或者后年,如果条件允许,他会拍下一部纪录片《最平凡的食物》,其中有一集讲的就是越南河粉。
“越南河粉,最早由中国华侨带到了越南河内,1910年左右,法国殖民者在里面加上了生牛肉,越南当地人后来又在里面加了金不换(中草药罗勒),最后成了越南的国民的美食。”
“越南是一个不断经历战争的不幸的国家。”陈晓卿说,“上个世纪70年代,大量越南的南方难民在公海上流浪,很多国家收了越南的难民。比如说法国巴黎十三区——欧洲最好的pho就在那儿,那里不仅有越南难民,还有柬埔寨难民,有很多pho的其他变种。”
再比如在美国,仅丹佛一个地方就接收了35万越南难民。“我后来去过越南,觉得越南的pho都没有丹佛的更臭,那个发酵的鱼露的感觉更好。”
眉毛补充道,还有澳大利亚。陈晓卿说,对,墨尔本!
“食物其实就像眉毛老师的经历一样,它一直是在不停流转的过程当中。”陈晓卿感叹。
来自陈晓卿小红书号
美食没有规矩、没有止境
陈晓卿说,眉毛被餐饮界很多同行捧为大佬。
为什么呢?正是因为他看的地方多,见识的美食多。他会用西餐、日餐的烹饪逻辑,反过来反哺中国的烹饪。“这些东西,都会让我们的菜更加没有规矩。”
陈晓卿看来,美食,没有规矩的是最好吃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菜,可能是未来中国菜的希望。如果必须都按老师傅的方法去做……”陈晓卿说,“什么地方都能找到真理,只有美食里面太难找到真理。”
“所以我在杭州最喜欢去的餐厅,就是个乱来的餐厅,完全没有规矩的餐厅,江南驿。经常被顾客喷:到底会不会做菜?是不是杭州人?你讲个杭州话我听听。”
江南驿的主理人兔子,喜欢创新美食。店里的明星菜“椒麻鸡”是她去新疆旅游带回来的,她把重油泼改成了鸡汤,后来很多饭店也学她的做法,成为一道改良的新菜。
对于杭州是美食荒漠的话题,兔子这样回应:我不觉得,我听好多客人说美食荒漠,我说人心荒漠才是荒漠——内心荒漠的人,你看出去,所有东西都是荒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