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潮新闻昨日(7月2日)邀请各位网友一起找蝈蝈的事吗?
报道(此前详情戳这里)发出后,潮新闻后台、热线收到了网友们滚烫热辣的爆料——
“吴山花鸟市场里有两家卖蝈蝈的铺子。”
“万能的朋友圈已经找到了街头卖蝈蝈的人了。”
“凤起立交桥下,河北蝈蝈老宋,在杭州卖了15年了。”
7月2日,为了读者一句“今年怎么还没见卖蝈蝈的”,我们不仅在杭州的街巷、花鸟市场里找,还一路“寻”到了被称为“蝈蝈之乡”的河北保定易县。
吴山花鸟市场的虫鸣深处
有 “夏天味道”
实习生 袁浩宇
“我们这里地下一楼有专卖鸣虫的,卖蝈蝈的有两家。”
果然,刚走到吴山花鸟工艺品城通往负一层的扶梯边,记者就听到了“唧唧唧唧”的虫鸣声。
已经放暑假的孩子有的猜是蟋蟀,有的说是知了,也有人打赌是蝈蝈。
“秋吟虫行”店主金老板转身招呼记者“这就是蝈蝈,要不要买一只?很好养,隔一天一个毛豆就可以了”。
实习生 袁浩宇 摄
店主金老板说,花鸟市场上销售的蝈蝈都来自北方,而且如今的蝈蝈更多是人工培育,“比野生的更好养活”。
“秋吟虫行”是家开了30年的老店,最早是在岳王路,今年42岁的金老板是第三代店主。养蝈蝈在他看来,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夏天的味道。
实习生 袁浩宇 摄
我们要找的蝈蝈,金老板称之为店里“元老”。他指给记者看,“最早说起‘花鸟虫鱼’,‘虫’说的就是蝈蝈、蟋蟀这些。像这些卷尾沙蜥,以前都是没有的。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虫和以前的大不一样了。”
除了“秋吟虫行”,花鸟市场另外两家店,顾客会闻声去看蝈蝈,买单的并不多。
“蝈蝈属于鸣虫,买蝈蝈的一般都是老人或者小孩子。老人一般都赶早,一早来。”金老板说,“每天,蝈蝈能卖十只左右。”
从挑扁担到骑车,从小宋变成老宋
穿街走巷的他曾上过《钱江晚报》
找到河北蝈蝈老宋,也是万能的读者给我们的线索:“他卖蝈蝈15年了,这会儿在闸弄口那边,中午12点多要去吃饭了。”
在珠碧一弄,记者循声找到了老宋的车。记者 章卉摄
中午12点45分,记者在刀茅巷里的小巷子听到了蝈蝈的奏鸣曲,循声很快就找到了老宋的车,挂着满满当当几十只蝈蝈,很是壮观。
蝈蝈在笼子里“午休”,老宋人呢?
“在这里在这里”,正在路对面埋头吃快餐的老宋看到有人,放下筷子就走了过来。
老宋,大名宋志勇,18岁跟着父亲来杭州,到今年已经整整40年,每年来两个月,卖蝈蝈。
杭州今年的梅雨暴力,蝈蝈的生意很清淡,“蝈蝈跟人一模一样的,这梅雨天啊很不适应,它喜欢的温度最好是27-28度,低于20度就不行了,晒的时间长也不行。”话至此,他有点不放心停在路上的车,往外张望了一下。
不过他刚做了个大生意。给一个老主顾挑了只好蝈蝈。老宋也没报价,让他看着给。
看着像古稀年纪的老人也是懂行的,给了三百块。
“这要是放到北京、上海,能卖到800块。”老宋回味这单生意的时候,还有点感慨,以前来杭州,岳王路那,每逢礼拜六礼拜天是很热闹的。
“夏天繁殖秋天产卵,我带出来的蝈蝈都是刚出来一个多月的宝宝。百日虫嘛,没有过年的。”老宋说,他的蝈蝈分三档,“最次的35元,好点的50元,上品就看买卖双方谈了。”
“阿舒面馆”的老板娘在一旁听得入神,问怎么区分野生的和人工饲养的,老宋说,“野生的看着凶,抓不住。养殖的,不会咬人,很温柔”。
14年前那个夏天,《钱江晚报》记录下了老宋年轻时的背影。
即便是疫情最紧张的那三年,每年夏天老宋都来杭州,没停过。
“不来没办法,老客人会呼我,老宋,什么时候来?等着买你的蝈蝈呢。”喝下一碗绿豆汤,老宋眯着眼睛问记者,你怎么找到我的?
三年前才从老年手机换成智能机,他眯起眼睛看潮新闻的报道,被其中一张老照片吸引。
他用手机放大照片,仔细看了好久说,这就是我!
原来,刊登在2010年7月22日钱江晚报上的《蝈蝈准时报到》一文中,那个穿着背心、脚踩布鞋的壮汉就是他。
阿舒面馆的老板娘笑着过来辨认,说像的,是像的。
40年来,准时报到,对杭州这座城市,老宋他很有感情,“这里的人文明。从来没有遇到挑好蝈蝈,不给钱就走的。”
为了省钱,他每餐饭都不敢超过15元,晚上露宿。
他指给记者看,从前都是穿老婆做的布鞋,今年这鞋子还是新的。记者 章卉 摄
转眼,儿子都25岁了,很想跟着来杭州一起卖蝈蝈。老宋坚决不同意。
“绝对不往下传了。我是喜欢蝈蝈,晚上不听见蝈蝈叫,还睡不着。”说说嫌弃做不大的事业,老宋自己终究还是喜欢的。
老宋的车上,装满了很多孩子的夏天。章卉 摄
一路“追”到河北保定
蝈蝈养殖户:江浙很多买家认准他家
宋志勇的家,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安格庄乡下铺村。河北保定易县在很多人眼里是“蝈蝈之乡”。
卢国章是当地一位规模较大的蝈蝈养殖户。
“街上卖(蝈蝈)的人少了,现在都是在网上买卖。淘宝、抖音,你都能找到我。还有一部分走街串巷的。”他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夏季是他们生意的高峰期,电话采访得很大声,因为他很忙,时不时有微信的消息提醒声,背景声还有蝈蝈的合唱:“我很多蝈蝈都是发杭州的。批发零售我都做,批发不用100只,50只就可以。零售你要提前和我说。快递,我们是发顺丰的。快嘛,要保证蝈蝈是活的。”
刚刚孵化出来的蝈蝈幼虫体态娇小,颜色翠绿,经过2个月的饲养,幼虫生长为成虫。在易县的蝈蝈养殖场内,铺卵、喂食、打包发货都很成体系了。卢国章的货很全,“野生的、人工饲养的,都有。想要点药的,加20元。”
何为“点药”?
北京的“蝈蝈王”家顺虫艺的主理人刘家顺教过记者,现在的蝈蝈又分“本叫”和“药酣”。“本叫”说的是天然无后天加工的,声音更加自然。一只好的蝈蝈,必须要有酣声,不然不能被叫做“本叫”。而药酣,就是一开始叫的不好听,没有酣声,然后用特殊的药,在它的翅膀点上一点,来改变蝈蝈的声音,从而达到闷酣或者亮叫。这个技术业内统一叫做“点药”。
和卢国章这样在家门口做大做强蝈蝈产业的人相比,宋志勇那样一车几百只蝈蝈,走街串巷的卖蝈人,渐渐成了孤勇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