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前夕,鲁冠球到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6月29日,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领潮:鲁冠球传》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伴随与会的劳动模范一声声动情的朗诵,鲁冠球的劳动印迹,如画卷一般在听众面前徐徐铺展。
这天,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领导、全国著名劳模和劳模后人、文学创作专家和本书创作团队等嘉宾齐聚一堂,表达对鲁冠球和广大劳模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并围绕如何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展开讨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受邀担任座谈会主持人。
座谈会现场,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会长李守镇传达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徐留平的批示精神并致辞:“徐留平书记的批示体现了党组对会议的重视。鲁冠球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代表,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拓展‘三个精神’的生动实践,为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促进文化繁荣和商业精神传承的大方向出发,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魏地春在发言中认为:“鲁冠球是改革开放时代涌现出来的优秀企业家代表,值得被怀念。现在很多有份量的图书,可能没办法通过发行挣钱,但它们又值得被出版,希望各界人士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彰显时代担当。”
一部《领潮:鲁冠球传》,不仅记录着鲁冠球不平凡人生经历的传记,更是一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大书,它宛若穿针金线般,串起几代优秀劳动者的记忆,与广大读者一起,奏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领潮:鲁冠球传》新书揭幕仪式
传承与共振
“向领潮者致敬,实际是向时代精神致敬。劳模精神正代代相传,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敬一丹说。在改革开放的钱江大潮中,曾涌现出无数闪光的劳动者,优秀民营企业家鲁冠球尤为瞩目,他的精神如同火苗,点燃着无数劳动者的工作热情。
热烈的掌声中,全国著名劳模和劳模后人包起帆、高凤林、马兵、时亮走上舞台,以朴实的口吻,详述他们对“三个精神”的理解。
“我第一次见鲁冠球也是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那是1994年,这里的楼刚建好不久,我俩都被评为了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包起帆和鲁冠球是改革开放时期一同成长起来的全国劳模,鲁冠球的贡献和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说,鲁冠球身上最能体现出“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这也是今天我们出书纪念他的原因,不管是做企业、搞技术还是打工,都需要秉持‘四千精神’,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在首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2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高凤林看来,以鲁冠球、包起帆为代表的劳动者典型,激励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树立起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目标,值得敬佩,“民族自信来源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劳模工匠示范引领,能带动全国劳动者坚定劳动实现梦想的信心,持续努力、不断进步。助力中国梦实现,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现场还请来两位著名全国劳模的后人,一位是受到毛主席 13 次接见的开国劳模马恒昌的孙子,“马恒昌小组”的第 18 任组长马兵;另一位是“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家净”的著名劳模时传祥的孙子,来自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基层职工时亮。作为新时代的劳动模范,他们深受老一辈劳动模范的影响,以切身行动生生不息地传承“三个精神”。
他们认为,应该向以鲁冠球为代表的老前辈学习,把好精神、好作风传承下去,也给予年轻人更多思想上的引领和帮助,促使他们像前辈一样相信努力的力量,认真对待每件事情。人一生最有价值的事,就是收获社会和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认可。
《领潮:鲁冠球传》出版座谈会现场
时代精神如何写好
以书为媒,如何记录以鲁冠球为代表的优秀劳动者事迹,让亿万劳动者的光荣传承与矢志追求抵达更多读者?座谈会现场,本书作者陈冠柏,策划朱海、莫晓平,编辑曾辉从这部书的创作出版经历出发,谈了谈他们的想法。
朱海说:“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创作展现劳模工匠精神的书籍,《领潮:鲁冠球传》写了整整三年,凝聚团队所有力量,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劳动者打造一本传世的精品。”
本书作者陈冠柏是最早采访鲁冠球的记者之一,他认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完美融合在鲁冠球身上,呈现出三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鲁冠球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体现了新时代劳模应该具有的改革精神和永不停歇的创造精神。
第二,劳动会激发人本能的创作力量,构建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劳动过程中鲁冠球注重内心的开掘,在长期修为和磨砺中,他建立起了博大的精神世界,表现出强大的学习力、自省力和思想力,并将其内化为鲁冠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财富,成为今天书写新一代劳动者最闪亮的地方。
第三,鲁冠球的起点,是198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与“三个精神”形成巧妙呼应,这么多年过去,鲁冠球一直用实干和创新来擦拭奖章,让其增辉。鲁冠球永不停息、追求卓越的崇高品质,让他被无数人铭记和怀念。
作为编辑团队的代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曾辉认为,“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发扬工匠精神。为了把《领潮:鲁冠球传》做成精品,出版社全力以赴。一本好的传记有它的精神魅力,陈冠柏的文字为《领潮:鲁冠球传》赋予了鲜活性,将无数读者带入鲁冠球的精神世界,为新时代劳动者弘扬‘三个精神’树立榜样。”
《领潮:鲁冠球传》出版座谈会现场
走向精神文明高地
鲁冠球的精神品格中蕴含着怎样的价值意韵?
全总宣教部部长张晓辉,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大庆油田原工会主席王昆上台,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张晓辉说,自己阅读《领潮:鲁冠球传》,对鲁冠球的印象非常强烈,有四点感受:第一,因潮而生,勇立潮头;第二,精神永存,光照后人;第三,回馈社会,珍爱员工;第四,“三工”创作,提供启迪。
谈起报告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用了几个很形象的比喻:“诗人很像仙鹤或者是梅花鹿,批评家应该是啄木鸟,散文家是鹿科动物比较温和,小说家像猎豹一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报告文学家则需要体力和耐力,更像是西伯利亚狼。陈冠柏虽搁笔多年,却带来这么一本厚重的书,写出了鲁冠球从农民走向世界的风采,充满正能量,很了不起。”
在梁鸿鹰看来,《领潮:鲁冠球传》穿透复杂的现实与感人的细节,揭示了人与世界、人与时代、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既真实又鲜活,为作品赋予了人性和精神的深度。
王昆来自劳模辈出的大庆,他在鲁冠球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共鸣:“2019年大庆‘三代铁人’与鲁冠球一起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让我印象深刻。老一辈劳模、大国工匠和无数劳动者一起,撑起了工业大国和制造强国的建设,新时代我们还需弘扬这种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永刚致辞,中国工人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董宽致辞。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魏地春,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兼)许振超,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会长李守镇,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永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祚臣共同为新书《领潮:鲁冠球传》揭幕。
会上还向劳模代表、职工书屋、北京市总工会、延安市总工会等赠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