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暑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的家长和孩子又多了起来。面对焦虑的家长,儿科专家经常要“劝说”,对于孩子身高,家长不要太紧张,如果真的发现有问题,可以及时就诊筛查。如果孩子是正常身高(符合遗传身高),只是父母“觉得不够高”,那可千万别干“傻事”。
妈妈的细心
帮助孩子追上了身高
图源:视觉中国
“117厘米,已经追上6周岁女孩平均身高(116.6厘米)了!”在浙大一院总部一期儿科朱建芳副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里,甜甜(化名)妈妈终于松一口气了。
原来,甜甜刚出生的时候体重只有2.4千克,后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比较迟缓,身高比同龄人矮一截。
“作为家长真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甜甜妈妈说,自己和爸爸虽然都不是高个子,但也是普通人身高水平,很担心孩子长不高。
2021年5月,一直记挂着女儿身高的甜甜妈妈带着女儿来到了浙大一院儿科就诊。“当时孩子3岁,身高才85厘米(3周岁女孩平均身高为95.6厘米)。”经过一系列检查,甜甜被诊断为小于胎龄儿生后持续生长迟缓。
小于胎龄儿生后持续生长迟缓,这个名称对甜甜妈妈来说很陌生。
“小于胎龄儿(SGA)是指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或身长低于同胎龄平均值的第10百分位数。在中国,足月新生儿SGA的发生率为2.45%,而全球范围内大约为3%。”朱建芳副主任医师说,这部分孩子往往在后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迟缓状况。
小于胎龄儿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母亲在孕期营养不良、慢性高血压、先兆子痫、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特别是在碘缺乏地区)、慢性感染,以及胎儿染色体异常、胎盘发育异常等。此外,如果父母身材矮小,也可能影响宝宝的出生体型。
对甜甜来说,她的父母都不矮,母亲怀孕时也没有特别异常,可能还是与胎儿本身、胎盘发育等有关,具体原因不明。
随后,儿科专家团队为甜甜制定了治疗方案,开始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同时甜甜妈妈也遵医嘱,记录孩子生长发育情况,按时带孩子复查,专家团队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甜甜妈妈还特别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户外运动等。
3年多后,甜甜的身高追上了同龄人!接下去,甜甜还需要定期接受随访复查,专家团队会根据她的生长速率调整治疗方案。
什么是小于胎龄儿?
小于胎龄儿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是指出生体重和(或)身长在同胎龄、同性别平均值的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一般来说,足月儿(胎龄满37周)出生时体重<2.5kg,均属于小于胎龄儿,人群中SGA的发生率为3%-10%,在我国的发生率约为7.5%。
大部分SGA在生后2年内出现身高自然追赶,到3周岁时达到同年龄儿身高水平,但也有10%-15%的SGA儿童无生后追赶生长,在这些生长障碍的儿童中,约有半数成年身高会低于正常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以至最终出现成人身材矮小。
专家建议,如果出生时体重或身高明显不足的孩子,在3周岁时身高仍明显比同年龄儿矮,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儿科儿童生长发育专科门诊评估完善检查。
生长激素安全吗?
虽然小于胎龄儿可能会面临一些额外的挑战,但通过医疗团队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这些宝宝完全有可能健康成长。
最近,关于生长激素的话题也冲上了热搜,有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后总是频繁生病。
儿科主任王春林主任医师表示,生长激素是肽类激素,不是平时我们讲的“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本就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对生育期的女性可促进排卵,对生育期的男性可促进精子成熟,因此生长激素治疗不会影响生育,这一点家长大可放心。
“生长激素治疗适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小于胎龄儿以及Turner 综合征等矮小的患儿,对这些孩子来说,生长激素替代治疗非常有效,而且目前国际上来看,总体安全性也非常高。”王春林主任说,根据国内外研究,生长激素确实会对血糖、甲状腺等造成一定副作用,但通过规范的随访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专家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生长激素治疗方案,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症,一经发现就需要立即治疗;而特发性矮小,国内的起始治疗年龄一般为5岁;小于胎龄儿的治疗,国际儿科内分泌学会推荐的治疗年龄为2-4岁。”王春林主任表示,“家长一定要遵医嘱定期随访、复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同时也更好地实现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