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雨止一天的杭州,菜场里、吴山上、居民区,热闹又惬意

    潮新闻 记者 章卉 俞刘东 2024-06-29 10:33全网传播量13.5万
    00:00
    00:00

    难得杭州不下雨的周末,你会怎么过呢?

    6月29日(周六),白天杭州没有下雨。(久违了,杭州进入晴天模式:西湖边坐船排队,井边又见洗衣人)上午潮新闻发了一条雨止后的西湖边走访报道,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是该出去走走了。

    之后,潮新闻记者又走访了杭州的菜场、吴山景区,还跟一些杭州人聊了聊,听听大家今天都在干啥?

    出门买菜的人多了

    本地菜摊主:一上午菜就卖光了

    晴天雨天,菜场里的人气差别很大。

    在杭州凤起路农贸市场经营了多年的申屠永丽,外号杭州小农民”,每天凌晨四点多开始发朋友圈,告诉老主顾今天割了什么菜,会带什么时令货。

    申屠永丽摊位上新鲜的黄瓜。受访者供图

    进入梅雨季后,杭州的雨一直下,很多客人不想跑菜场,就会选择配送单。但是雨天肯接单的外卖小哥又难找,她常常顾着菜场的生意,同时要和线上的客人说抱歉,雨大,得多等一会儿。

    申屠出名是因为她勤快,经营的品种多,还很宠顾客。初夏会带栀子花,仲夏会带荷叶荷花,只要顾客提要求她都想办法。

    今天周六,按照以往的经验,生意会比平时好。一早申屠和老公阿明就开车从余杭出发了,带的蔬菜比较丰富,夏天杭州人爱吃的基本都有。

    各色的水灵的蔬菜。受访者供图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梅雨的影响还在,丝瓜的价格10元/斤,比之前贵了一点。

    摊位上的丝瓜。受访者供图

    一旁一位阿姨在挑番茄,她一边熟络地和申屠打着招呼,一边回应潮新闻记者,“天晴肯定出来买菜,还是喜欢自己挑挑拣拣。这种本地番茄还是要找到她这样的摊子能买到。”

    市民正在挑菜。记者章卉/摄

    中午时分,申屠的菜已经都卖完了,“我回家今天配送单很顺,9点半我家的菜都卖完了。11点多我就回家陪孩子了。”

    上午7:18分出摊,中午在家吃中饭,这在平时,即便不堵车也是不太有的事。

    有人忙着洗晒,有人已大汗淋漓

    难得放晴,必须得出门走走

    下午,稍微有些闷热。

    这点热,根本挡不住大家出门走走的心。

    吴山上,游客不少。“感觉这雨下了半个月了,再不出来走走,人都要‘发霉’了。”一位杭州市民开着玩笑。

    游客中,潮新闻记者看到有杭州本地人,也有外国友人。

    吴山上的游客。记者俞刘东/摄

    吴山上,满眼望去都是翠绿的。树叶和花草的叶片上还夹杂着水珠,很是养眼。“空气也很清新。”

    外国游客也兴致盎然地上吴山采风。记者俞刘东/摄

    吴山脚下,则是另一番场景。

    四牌楼的屋檐之下,家家户户都挂出了衣服。“我们一早就开始洗洗晒晒了,天气还不错,得把这么多天都没干的衣服拿出洗晒一下。

    四牌楼沿线居民家中晒的衣物。记者俞刘东/摄

    在杭州小有名气的“杭州姆妈”家里则没有“大洗”。

    “杭州姆妈”徐莺说,感觉黄梅天还没完全过去,再等等。比起洗晒,出门耍子儿(杭州话意思是“玩”)更重要些。

    徐莺陪妈妈去市一医院配完药后,母女俩沿着平海路、延安路,到龙翔桥一带兜了一圈。“外头荡了一圈,心情好了点。”徐莺说。

    踢球的人。受访者供图

    徐莺的儿子杨帆出去尽情运动了一番。

    “我今天和我那些喜欢足球的朋友一起去踢球了。下了一周的雨,终于天晴了,很开心。在球场上好好地奔跑一下,再加上最近欧洲杯,也一起碰头聊聊天。”杨帆说。

    天气闷热,胃口不开,杭州姆妈家今天的菜也很清淡,一只菜是绿豆芽,一只毛豆儿炒萝卜干,还有一道荤菜,是墨鱼,切片蘸鲜酱油、麻油。

    村咖的生意有些冷清

    年轻人的晴天,在家躺着也可

    “今天也没什么生意。因为最近一直都下雨天,然后天气又比较热,就是这种户外的活动都是淡季。”农田边的咖啡馆——欢嘻星球农场主理人刘斌说。

    虽然天暂时放晴了,但生意并没有一下子火爆起来。

    对于这家“村咖了”来说,日常的客源主要是散客来喝喝咖啡、玩玩烧烤,另外就是一些商拍直播和团建活动。“梅雨季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确实不太友好,生意影响挺大的。”主理人刘斌说。

    “明天下午有一个年轻人交友的活动,一个派对,可能人会多。”刘斌说。

    潮新闻记者也问了一些年轻人,雨止后的周六是如何过的?

    逛博物馆的杭州姑娘。受访者供图

    有人疯狂补觉,“我觉得现在工作这么辛苦,我周末只想在家睡觉。”

    有人去逛博物馆,喝下午茶,去周边城市走走,比如这位杭州姑娘。傅丽告诉潮新闻,“我平常去得比较多的是省美术馆,最近发现浙大艺博馆也很好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