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以“主客共享 焕活新生”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等主办,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的全国旅游休闲街区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
截止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先后认定了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合计164家。浙江积极响应成功培育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14家,其中9家入选国家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历史融入生活 十里洋场再现
宁波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文旅资源富集,被誉为记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411年前,一代“游圣”徐霞客从此出发游历全国,《徐霞客游记》自此开篇,宁波成为5·19“中国旅游日”发源地。
在宁波江北区老外滩街区、海曙区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街区,不仅能看风景、品风味、观风俗,还能感受千年传承、体验时尚创新。
活动现场,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彦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宁波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为引领,全方位深化文旅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体验,在全国首创旅游综合保险服务、率先推出旅游行业信用指数,宜乐、宜游、宜居、宜业的休闲之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宁波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作为新的起点,坚持“一街一特色,一街一韵味”,把旅游休闲街区打造成区域形象、城市更新的“试验田”、文化强市的新载体,通过旅游休闲街区的“小切口”,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旅游产业新动能作出宁波贡献。
宁波海曙区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傍宁波母亲河南塘河而生,曾是老宁波商贸文化聚集地,位列宁波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2023年获评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自2009年起进行保护性规划改造,2012年、2015年分两期建设开放,总投入达10.3亿元。主街整体呈南北走向,北起尹江岸路,南至新典路,西起南塘河,东到鄞奉路,总长1.2公里,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是文商旅融合特色鲜明的主题街区。一期体现宁波传统特色和城市旅游观光,有王升大、梅龙镇、张小泉等老字号。二期为城市休闲、文创体验和商务配套,有木樨堂、丛构草木等文化品牌,共有店铺140余家。街区有区级文保单位甬水桥1处,市级文保点袁牧之故居等6处,以“一河一街一市”的典型水乡景象,在设计建设中将老街的历史神韵、建筑特色及名人文化融入街区布局,实现“历史融入生活,商业融入古迹”。
宁波江北区老外滩街区位于宁波三江口核心区域,濒临甬江,总长1.64公里,总占地面积约22公顷,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自唐宋以来老外滩就是中国最繁华的口岸之一,是中国古代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港、宁波商帮的重要起航地,也是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活化石的重要文化地标,历来是外国人看宁波、宁波人看世界的重要窗口。先后获评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首批旅游休闲街区、国家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荣誉。
现在的宁波老外滩保留了当年十里洋场的风貌,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碰撞。街区现有商户近170家,以酒吧餐饮为主导、文化艺术历史底蕴为特质,融合时尚艺创、精品酒店、潮玩游乐、品质零售等多元融合的特色业态结构。每年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活动、露天音乐节、运动主题赛事等特色活动超50场。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将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依托城市文旅业态集聚度高、文旅消费市场活跃等特点,围绕街区景观、文化体验、文旅消费、数字场景等提出“十个一”的工作体系,突出休闲街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要义,坚持“四个化”推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
据统计,截至目前,浙江省拥有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杭州市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宁波老外滩街区、宁波市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温州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湖州三街(小西街-衣裳街-状元街)、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运河·塘栖古镇历史风情街区、婺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共9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年共接待游客32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49亿元。
推动街区更新 深挖情绪价值
街区是复杂的,其开放性、人员集聚以及商业业态的大浪淘沙使街区成为浙江城市治理的新挑战;但同时街区也是本土的,历史与现代交融,古朴与时尚交织,休闲与生活交汇,走进一条街、读懂一座城,越来越多的文旅供给和需求交叠汇聚到浙江的旅游休闲街区。
“走进一条街,就是品鉴一道风景、品读一地文化、品味一种生活。”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新芳在致辞中说,我们采用“绣花功夫”,以最小干预、最大保护理念,全面推动街区有机更新,不搞大拆大建,持续迭代微改造、精提升,杭州清河坊、衢州水亭门、宁波南塘老街等休闲街区成为“最忆是江南”的景观地标,“车辙马蹄疏市井,花光竹影照门墙”的场景得以重现。历史街区本就是城市居民经年累月水乳交融、主客共建共享的成果。
“从淄博烧烤、尔滨冰雪的爆火,到《繁花》意外繁华,天水麻辣烫出圈,再到《我的阿勒泰》爆红,无不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情绪价值消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楼嘉军在会上作了题为“夯实旅游休闲街区文旅融合发展底蕴”主题演讲中表示,情绪价值消费是休闲街区的流量密码、销量引擎、增量动力、质量关键。
如何进一步推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楼嘉军建议,疏通文化脉络,激活情绪基因。讲述独特历史故事,展示特质文化传统,激发游客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既要烟火气味,更要文旅气场。创新文旅融合,营造情感地标。创新街区文旅融合,形成街区旅游新质生产力,培育旅游新质消费力,建设旅游休闲街区新质目的地。营造街区情感地标,增强街区凝聚力与归属感,让游客情之所依,绪之所归,心之所向,疗愈心灵。深化产品跨界创新,推动情绪场景叠加。丰富街区功能,打造全新年青态社交场景。扩大知名度,完善美誉度,提高满意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舸在会上作了题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特色挖掘与空间呈现”主题演讲中说,价值评估是遗产保护和历史城市保护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当下,无论是城市保护还是街区保护,保护的概念正在不断丰富,并从学术向社会经济等更加广泛领域扩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的核心是遗产本身,文化展示和景观优化是为遗产本体服务的。对遗产内在价值的展示是价值保护的内核之一,也是构建保护传承体系重要的技术桥梁。遗产保护展示设计的本质是遗产历史属性的挖掘和强化。
展示城市文化 形成常态认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重要部署,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推出三批16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这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空间布局优化、文旅深度融合、综合效益带动、品牌打造推广、治理模式优化、成果主客共享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是展示城市文化和建设成就的“金名片”,也是联结居民和游客“美好生活”“诗与远方”的新场域。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持续开展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相关工作,推出新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同时,推动形成常态化认定和“有进有出”“优中选优”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指导各地不断提升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新体验、旅游休闲新空间。
在城市分享环节,浙江省宁波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江苏省扬州市的有关代表作了交流。
宁波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文旅资源富集,被誉为记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
在城市分享环节,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应建勇以“宁波城市旅游品牌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展开交流分享中表示,宁波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与北纬30度的交汇点。好的旅游形象,需要符合“信”(可信)“雅”(雅致)“达”(通俗)三方面要求。当下“文旅热”“文旅卷”,这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如何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这就需要答好怎么看、怎么谋、怎么干三个命题。怎么谋?就是要深刻理解文化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立足宁波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文化强国,宁波有戏”文化品牌。在文明方面,回答好“我有什么”,打造“海洋文明,宁波起源”文明品牌。在文旅方面,回答好“我用什么吸引你”,打造“中国旅游,宁波开篇”文旅品牌。
街区分享环节,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浙江省湖州小西街—衣裳街—状元街旅游休闲街区、河北省唐山市河头老街文化街区、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区河街的代表作专题分享。
湖州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文化底蕴深厚,休闲经济繁荣,“1条国家级+3条省级+5条市级”的旅游休闲街区集群,已经成为独具江南烟火气和时尚感的湖州地标。特别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湖州三街”,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营收超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3%和102%。
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党委书记、局长楼婷在街区分享环节作了题为“建设高品质休闲街区打造现代化旅游强市”发言。她表示,湖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丝瓷笔茶“四源”之城。我们秉承“老街当代化、创意产业化、资源综合化”原则,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让建筑可阅读、非遗可体验、文化可浸润,把街区打造成“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大场景。
此外,活动还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设置了“演艺带动客流”“助力复兴蝶变”“科技丰富内容”3个专题业态交流环节,以及供需对话、合作签约等内容,与会嘉宾围绕文化体验场景打造、沉浸式演艺、宣传推广等深入探讨交流。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