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9日入梅以来,浙江各地降雨不断,山洪、洪水预警频发,多个流域发生超警、超保洪水,防汛成了今年梅雨期的主要任务。
19日梅雨带转战浙北后,一直到6月28日,雨一直下。
比如杭州,已连续降水长达10天(19日至28日),其中23日,日雨量高达119.2毫米。
接下来,天气形势调整,梅雨终于显现疲态。据“浙江天气”官方微信,6月28日起,雨带将逐渐北抬至江淮一带,我省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将结束,晴热高温天气在候场。
那么,今年梅雨总量到底有多大?有什么特点?何时出梅?结合“浙江水利”官方微信发布的数据,潮新闻记者请教了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
总量大,区域重叠集中
多地降雨量超常年梅雨总量
“梅汛期一般一个月左右,有的年份比如2022年超长为50天,短的年份只有十来天,这都要看副热带高压的状态,今年它长期稳定盘踞在浙江,造成了两轮强降雨。”毛燕军分析。
入梅以来,全省连续发生2轮强降雨。第一轮强降雨持续10天,集中在浙中南。6月19日起雨带迅速北抬,第二轮强降雨紧随其后,集中在浙西和浙北。
截至6月27日,全省18天降雨量337.4毫米,已接近常年梅雨期30天降雨总量,超过去年梅雨总量近一倍。
其中最大衢州市468.8毫米、丽水市430毫米、杭州市397.5毫米、嘉兴市266.3毫米,都已超过常年梅雨总量。
特别是暴雨阶段性落区重叠,降雨区域集中在浙中南、浙西北。
如庆元连续暴雨9天,总降雨530.9毫米,为常年梅雨总量1.5倍,衢州市23日至25日连续暴雨3天,导致下游兰江出现洪峰流量超10000立方米每秒。新安江流域19日至27日,降雨总量达510毫米,为常年同期降雨量的4.5倍。

入梅以来全省及各市降雨量与常年对比 图源:浙江水利
变化快,雨区摆动迅速
洪水多线齐发多站突破极值
“梅雨带19日北抬后,降雨系统能量聚集、耗散、再聚集,历时短、频率高,雨带幅度窄,主要在浙北和浙中来回摆动,强降水落区重叠,分时段分区域预测预报难度大。”毛燕军说。
如预报6月25日雨带偏北,实际当日凌晨降雨偏南100公里,衢州、金华遭受集中强降雨,21小时面雨量达到89.5毫米,兰江发生1号洪水;当日下午降雨又回摆至分水江、东苕溪上游,下游水库水位迅速上涨。
强降雨造峰作用明显,全省八大水系中半数发生洪水,苕溪、钱塘江、浦阳江、运河4个主要江河发生编号洪水。
第一轮强降雨期间,钱塘江上游和瓯江流域同发洪水,有4条河流6个站点水位超警,丽水紧水滩、滩坑两座大型水库首次同时泄洪。
受第二轮强降雨影响,钱塘江、东苕溪和杭嘉湖东部平原洪水同时暴发,共有35条河流46个站点水位超警超保。
第二轮梅雨过程,新安江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21000立方米每秒,仅比1969年历史极值少2000立方米每秒。
钱塘江中下游全线超保,其中富阳站水位9.62米和闻家堰水位8.04米,均列1997年“9711台风”之后最高值;之江站实测最大流量19600立方米每秒,为2008年建站以来最大。分水江水库达到2005年蓄水以来最高水位。富春江水库最大入库16200立方米每秒,最大出库15000立方米每秒,均为建库以来最大值。

全省洪水预警发布情况 图源:浙江水利
持续性暴雨接近尾声
晴热高温接踵而至
“梅汛期副热带高压就是主角,雨带会随着它的南北摆动而摆动。”毛燕军告诉记者,6月29日起,由于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天气形势出现大调整。我省持续性大范围暴雨结束,但杭嘉湖地区处于雨带边缘,仍有阵雨纠缠,其中今天多云部分有阵雨。
值得关注的是,预计30日至7月1日雨带略有南压,浙北和浙中西部部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
6月29日起逐渐开启“桑拿模式”,3字头气温成串出现,高温蠢蠢欲动。
全省范围来看,预计7月4日起,副高加强控制我省,我省晴热高温天气为主。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