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浙江省立“制”为要,以“长”为先,向“林”而兴,逐步构建完善常态长效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全力推动高质量森林浙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示范。全省各地积极探索深化林长制工作实践,围绕强化林长履职、优化部门协作、深化源头治理、完善考核激励、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开展机制创新,持续推进林长制走深走实。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关注,杭州、温州、东阳、安吉、庆元、临安六地如何执笔林长制,描绘新图景。
本期关注浙江杭州。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森林杭州,杭州市坚持以林长为引领,不断深化“林长+”联动合作、聚力发展的“四长”联动机制。在重点击破林田河湖突出问题同时,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探索“林下掘金”新路径,谱写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林长+田长”强强联手,国土空间利用率大大提升;“林长+检察长”重拳出击,数字协调监管机制竖起一道安全壁垒;“林长+河湖长”齐头并进,湿地保护志愿服务如火如荼……自2022年底杭州市林长制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田长制办公室、检察院联合印发《杭州市“林长+河湖长+田长+检察长”四长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来,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从各自为政到“四长”联动,杭州市锚定林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林长+”工作模式,高效解决林田河湖治理难题,为推动高质量森林浙江建设树立了“杭州模版”。
在“四长”联动的杭州实践中,“林长”是引领建设的“关键词”。为此,杭州市先后印发《2023年杭州市林长制工作要点》和《杭州市林长履职工作规范》,明确责任清单,强化履职效能。2023年,共召开市县两级总林长会议14次、发布总林长令14个、作出工作指示批示90次,解决各类重难点问题28个。
随着林长履职效能的全面提升,“林长+”的工作模式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杭州市建立了“林长+检察长”的森林湿地监管机制。今年春季,针对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工作,杭州市检察院与市林水局联合开展专项监督活动,通过对接林业数字森防系统,及时互通疫情信息、问题线索、除治进度。截止目前,双方已联合开展督查36次,办理相关案件10件,有效监督基层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有力提高除治质效。
“林长+检察长”的工作机制,也进一步推动了“林长+生态碳汇”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实践。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林业增汇试点县2个、碳汇先行基地3个。办理全省首个生态损害赔偿“森林碳汇”补偿公益诉讼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市县两级检察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在千岛湖植物园揭牌设立首个公益诉讼固碳增汇实践基地。
无独有偶,“林长+”的工作模式就如同一朵朵共富之花,绽开在杭州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桐庐县成为“林长+田长”林耕布局优化机制的工作试点,以优化造林绿化和土地整治空间为抓手,对坡度25度以下、国土“二调”“三调”均为非林农用地、颁发过林权证、不涉及生态保护林分的地块,开展林耕布局优化,试点工作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认为“桐庐创新补充耕地模式推进林耕置换,是破解占补平衡的一种有益探索”。“林长+河长”湿地生态共保机制则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15支2000余人,形成覆盖城乡、多方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并利用中国湿地博物馆、湿地公园、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小区等重点区域,建立湿地保护志愿服务点34个。
在“四长”联动工作机制的推动下,杭州市国土绿化稳中有进,2023年全年完成国家造林任务7.6万亩,实现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3.7万亩;湿地保护工作机制推陈出新,西溪湿地迎来管理体制改革,新增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发布一般湿地名录300处;资源管理严实并举,2022年森林督查违法图斑全部销号,2023年全市涉林违法案件数同比下降38.64%。全年森林火灾保持历史低发态势,松材线虫病疫区拔除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963亿元,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杭州市将继续发挥林长制的引领作用,不断创新丰富“林长+”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助推杭州森林湿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