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把基层干部从“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2024-06-26 13:02全网传播量2.7万
    00:00
    00:00

    近日,据半月谈报道,西部某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2023年的公务接待台账显示,当年公务接待总量为270余次,公务接待总费用82万余元。从公务活动的内容来看,迎接上级检查、调研两类活动的数量排名前列。西南地区某县政府直属部门2023年国内公务接待超过300批次,3600余人次,公务接待总费用30万元左右。如果一年按照250个工作日来计算,平均每个工作日需接待1次以上,平均每次的接待费用超过1000元。

    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当下,相关公务接待账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工作的侧面,也照出了基层干部的苦涩,更包含着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满肚子的“苦水”。比如,接待不周的焦虑,接待费用的尴尬,接待标准的无奈,接待次数的茫然。

    高频率、多人次的迎检接待,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无疑是一大现实负担。他们被“束缚”住了,干事的手脚施展不开,很难不身心俱疲。这些接待活动所花费的“公帑”,积累起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无形之中增加了基层财政的压力,更与当下要求严格过紧日子,厉行节约,节省开支的大方向,背道而驰。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无疑是为形式主义乃至官僚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实际土壤。

    这种“迎来送往”,被认为是基层四大顽疾之一,此外,还有文山会海、加码考核与填表留痕。向这四大顽疾“亮剑”,想方设法为基层松绑减负,是现实的必然作为,也符合民众期待。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向基层的形式主义“开刀”。目的是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应当看到,过去几年,基层干部减负、为治理能力增效工作,成效可谓显著。以“迎来送往”为例,列入中央和国家机关督查检查考核计划,以及公务接待费用,都在逐渐减少。以上率下,自上而下,在督查检查考核方面,不断为次数 “做减法”,为实效“做加法”,在公务接待上,也少给基层找麻烦、添堵,努力回到“重实干、重实绩”的正轨上。

    比如说,今年年初,在湖南郴州,市委督查室、市信访局等6个部门组成的综合督查组,对一个镇的矿山修复、信访维稳、村庄规划等工作集中进行督查,所有工作在一天就全部完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6个部门要去6次,被检单位就要接待6次,汇报6次,至少用时6天。浙江衢州也创新探索“公务餐”一件事改革,全面推行市域内公务活动“零接待”,让公务活动简洁高效,还能省下不少“接待费”。

    当然,现在半月谈的报道也是在告诉我们,现在,依然有一些基层干部,在受迎检和公务接待的“苦”,依然有一些地方的“三公”经费,因为迎检和公务接待就是降不下来。这也再次说明:整治基层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要在求真务实中,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从过去几年的实践看,把基层干部从“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关键得把机制给理顺,从制度层面发力。此前,有地方探索实施的“多考合一”“一事项一审核一评价”以及“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工作机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更多地方借鉴与推广。追求还是在于,“好钢用在刀刃上”,使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和心思,用在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干事创业上,把更多钱,花在民生上、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