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安徽国保单位环秀桥桥亭被冲毁,部分木料找回,还能修复如初吗

    潮新闻 通讯员 陈叶雨 记者 马黎2024-06-26 08:16全网传播量1394
    00:00
    00:00

    今年江南的梅雨季有点猛。除了梅雨带影响下的日常生活,那些不可移动文物也让人忧心。

    上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景区临时闭园。6月20日,当地居民拍摄的现场视频显示,被朱熹称为“江南第一村”的安徽呈坎村水位已上涨至古建筑民居的一层,晚6点半左右,环秀桥的木结构桥亭被大水冲毁,桥面没有受损。21日,水退,石桥大部分构建尚在原地。

    环秀桥的木结构桥亭已被冲毁,仅剩桥面(央广网见习记者刘畅司晨 摄)

    图片来自微博网友@徽州张建平 6月21日环秀桥桥亭被冲毁后

    呈坎村,是世界迄今发现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东汉八卦风水古村落,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有18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东汉、唐、宋等历代建筑180多处。呈坎村内的环秀桥,是徽州保存最古老的古石桥,2001年6月列入呈坎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环秀桥原为五孔石桥,因明朝弘治年间潨川河治理改造,西侧两个桥孔封闭,现存三孔、两石墩。桥宽4米,长25米,高4米,桥面由10米长、0.4米见方的花岗岩条石铺成。环秀桥连接潨川河两岸,旧时也是休、歙、旌、太诸县往来的要道,桥上的木结构桥亭屋顶盖瓦,四面无墙,下设条座,木柱漆红色,是周边居民交往、休憩的好场所。



    环秀桥旧照

    这不是环秀桥第一次受到冲击。

    11年前,2013年6月30日,暴雨引发的山洪曾将环秀桥冲毁,不仅木结构桥亭被冲走,石质桥面也不见了,只留桥墩立在水中。所幸当地群众及时在下游打捞搜集了70%以上的桥体构件,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指导下,同年10月22日,环秀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并于11月30日完成和通过验收。

    在2013年环秀桥修复工程中,文物部门对寻回的桥体构件进行鉴别、整理、编号和保管,对挖出的桥体石块,分析其造型和走向,确认具体位置,尽量使用找到石板进行重修,找不到的构件则用相同材质的替代。有数十年经验的木工师傅对找回的11根木柱进行处理,去除腐朽、修补残缺处,并尽量寻找年份相近的老料代替缺少的木柱。

    不过,修复过程中有两个难点,一是部分石料无法辨认原先的具体位置,需要借助老照片、当地老人的印象、图纸等进行推测,二是替代材料老木料的缺乏,以及木料的防腐和防虫工作。

    网友@鱼雁江南发布了几张修复后的照片,时间为2020年5月20日。

    浙江的廊桥也是大家在雨季关注的重点。

    2016年9月,受“莫兰蒂”台风影响,在闽浙木拱廊桥保存最为良好的七县之一泰顺县,共有6座古廊桥受损,其中3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垮塌。几乎就在垮塌的同时,当地居民自发投入寻找廊桥木构件的行动中,据泰顺新闻报道,短短几天时间,三座国宝级廊桥95%的木构件、石构件被一一寻回,1个月时间内,社会各界捐款近1000万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也全身心投入。2017年12月,三座廊桥的修复工程全部顺利通过验收。

    泰顺廊桥灾后重建现场

    在遗憾环秀桥受损的同时,很多人在想一个问题,古建筑受损后原址重建,那它还是原来那座建筑吗?

    这就要提到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了。木头与石头、钢筋水泥不同,容易腐朽、开裂和受到虫害。所以,为了保证木结构古建筑的安全性,延长它的寿命,修缮、加固本就是木结构建筑保护的一部分。

    必要时,古人会替换建筑构件,甚至进行“落架大修”,也就是将木构架局部或全部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状安装回去。国内已知最古老木结构建筑,修建于唐建中三年(782)的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在宋元祐元年(1086)就经历了一次“落架重修”,大修的原因,与宋景祐五年(1038)春季定襄大地震有关。

    环秀桥在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大修甚至重建呢?

    有的。环秀桥修建于元代,为罗环秀遗孀程氏捐资兴建,以丈夫的名字命名。呈坎村居民、宋末元初著名学者罗东舒曾易巨石助建。明嘉靖乙丑年(1529年),洪水冲毁环秀桥,由罗杲宗和吴氏夫妇出资重建。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罗亨忠重修。同治二年(1863年),环秀桥毁于兵火,由罗福俊妻郑氏重建,现存桥亭为罗福俊改建,因他小名黑仂(lè),村民也把这桥叫“黑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罗亨润等募资修复。

    因此,环秀桥在水灾受损后的重建也是一次修复行为。洪水把桥冲毁,人们投入人力、物力对其“修旧如旧”。修复后的桥亭依然是人们穿行潨川河两岸时休憩的地点,村民日常聚集的场所。

    这几天,《徽州:捡拾历史碎片》作者张建平在微博上持续更新环秀桥的动态,他说,水退后,已找回部分木料。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馆员、文博大V@文物医院说:看过、修过太多因外力损坏的文物,自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而使它们重生就成为文物修复师的职业宿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