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历经四十载变革与发展,上虞区职业中专这方成就梦想的沃土之上,万物生生不息流转,然而匠心从未改变。一代代职中人用坚韧和活力相继点亮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高水平职业院校、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首批中职教育名校、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等诸多荣誉之光。
正青春,为梦想!以党建领航,以“五金”新基建为切口,区职业中专正激情澎湃掀起新一轮以质图强大发展大跨越,以青春职教力量助推广大青春学子筑梦启航,赋能上虞“青春之城”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初心筑梦 多元通道成就精彩成长
刚毅的神情、熟练的技法、自信的眼神、昂扬的斗志……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场,未来的大国工匠们各显身手。中职组工程测量赛项的区职业中专选手莫浩炳、陈袁浩、鲁旭博、陈诗明一路披荆斩棘,勇夺金牌。这是该校第三次斩获该赛项的国赛金牌。消息传回学校,师生们欢欣跳跃。
“奖牌不仅代表了学生取得的突出成绩,更见证了学校多年来多措并举加强学生技能教学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校党委书记张建平介绍,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全国、省级技能竞赛和比武中获奖突破100人次,学生竞赛获奖1000余项,2个项目、8名学生荣获全国技能大赛金牌。
区职业中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指示,潜心打磨育人育才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改进培训与激励机制,以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弥合专技人才缺口、谋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三年来,学校新增装配式建筑施工、数控技术应用、中西面点等三年制专业,新设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与运营管理、市政工程技术、导游等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及智能制造工程“3+4中本一体化”专业,“以建筑为龙头,机电、烹饪为两翼,财经、商贸、旅游协同发展”的专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精准赋能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
优质专业,一技在手,就业不愁。不久前,区职业中专举办2024年实习就业推介会,60余家规上企业抢订218名实习生,现场签约率高达98.7%。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招生季,从该校新的招生手册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已从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升学为重,这也让意向报名人数不断攀升。
“在职业教育这条赛道上,我们努力为莘莘学子创造机会,搭建多元化的成才通道。”学校招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合作,开设“3+2”五年一贯制教学班14个。从去年开始,又与绍兴文理学院合作开设“3+4”七年制中本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区职业中专就读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通过考试后便可升入绍兴文理学院本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习,还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与此同时,拓宽国际视野,与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职业院校成为“友好学校”,共同探索职业教育的新天地。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畅通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近五年,区职业中专升学成果喜人。学校每年升入大学人数达80%,高考升学率100%,越来越多学子涌入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一流学府怀抱,在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书写精彩的求学篇章。
德技并修 为学子可持续发展赋能
青年教师黄建飞参加工作的近8年时间里步履不停,先后荣获省“青年工匠”称号、世界厨王争霸赛个人赛特金奖等重磅荣誉,成长为烹饪教研组副组长;年轻教师蒋友成入职两年多,就获得了省“技术能手”称号,入选绍兴市职业能力专家库;工作仅两年的新教师虞婕,一举包揽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信息化说课“双金牌”……秉承“树德载旭”的校训精神,区职业中专的青年教师们努力追求德能兼修、技高一筹,不仅展现了“以青春之我,筑梦赴未来”的青年教师风采,更展现了区职业中专教师队伍的丰沛活力。
“教改教改,改到痛处是教师。我校严选提质、深耕内涵,全力构筑一流教学创新团队矩阵,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工学一体化师资)队伍。”张建平介绍,以教学名师、产业导师为领衔,学校组建“教学创新、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创业指导、竞赛辅导、社会培训”等六类教师团队20多个,推进三教改革。6个团队入选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筑团队成为省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启动“百师入企”“百匠助教”项目,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0个,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4.34%。
教师争做“胸中有爱、腹中有料、手中有技、心中有戒”的职中“四有”好教师,“头雁引领、群雁随行、雏雁翱翔”的师资生态盛景初现,由此创造了日益闪亮的成绩——近两年来,在教师团队的凝心聚力下,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语文团队喜获国赛一等奖(第1名),建筑团队获国赛二等奖,2个团队获多彩课堂省一等奖,14项课题省级立项,2项成果获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信息化说课比赛获国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省级获奖5人,省级获奖累计20人次,建成省级教学资源10个。
德技并修,是高质量发展根本之道。在龙盛班主任育人贡献金奖获得者陈建明老师看来,职校学生有着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灵气:他们好动,有足够的欲望把想法变成现实。从某个角度上来看,他们与“少年工匠”之间,缺少的只是一眼“源头活水”的滋润和引导,而陈建明乐意做这个“源头活水”。
面对聪明却叛逆的学生陈周杰,陈建明“忽视”他的不足,任命他为班长,放手让他组织和管理班级事务。出现问题时,与他平等对话协商解决,每当他学习偷懒懈怠,陈建明就不断鼓励引导,把好作业好试卷都粘贴上墙……陈建明用真心换孩子的光明未来,陈周杰成功专升本并考研。陈周杰说:在职业中专的学习生活给了我最丰沛的滋养。
26年的班主任生涯,陈建明每天踏着晨曦而来,披着月光而去,从早读陪伴到夜自修、就寝,从关心学习成绩到注重心理变化,从深耕教学一线到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以一片丹心带出了一个个优秀的学生,一届届模范的班级。正是在像陈建明这样一大批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的用心守护下,在区职业中专坚持德育为首的育人理念下,学校凝练起“六心”文化,推动五育融合,“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技能过硬、社会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断涌现,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基地学校、浙江省德育品牌学校、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
群山环绕,绿荫葱茏。区职业中专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来自各地的学子们为梦聚集,如同一幅青春画卷,将梦想期许装点其中,在优质师资力量和浓厚校园文化的托举下,在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中展现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喜人形势:在2024年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创新创效创业赛项技术革新赛道中获省二等奖;在市中职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比赛中获7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和11个三等奖;在市中职学校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3个单项一等奖;在市中小学健美操比赛中获校园街舞啦啦操示范套路第一名,全国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第三名;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获团体第三……
瞄准“双优” 学校发展与城市共青春
奋斗结硕果。过去三年,区职业中专圆满完成省高水平职业学校及建筑、烹饪2个省A类高水平专业249个任务点建设,共建成25项国家级、58项省级标志性成果,终期目标完成度119.3%……一个个闪亮的数字勾勒着区职业中专在追梦路上的昂扬姿态。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区职业中专大力推动“双高”迭代发展创“双优”。今年4月,我省明确提出实施省中职“双优计划”,计划建设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面对新时代、新命题,区职业中专起步从“双高”时代向“双优”时代大步跨越。
“聚力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的‘五金’新基建任务,是我们推动‘双优’高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党委副书记、校长郑利荣认为,无论是建好专业、建好课程、建设师资队伍、重视实践,还是建好教材,最核心的还是不断强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发展与城市共青春。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区职业中专矢志教育基建,积极推动现代化工程,打造智慧实训,构建智慧校园。五栋巍峨实训大楼,内含近百座现代化“理实交融”实训工场,科技赋能,技术集成,智慧实操。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鼎力支持,机械加工与电气维护、烹饪实训中心、会计等三大实训基地荣膺省级殊誉,设备资产逾六千万元,办学条件名列全省前茅,诠释一流教育品质,铸就时代工匠摇篮。
协同共融,聚力产教深融新生态!区职业中专持续深化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建设,发挥“上虞职业中专职教集团”优势,与6家上市公司、30家核心成员单位、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建成“烹饪产业学院”和“建筑产业学院”2个,构建“4合作”紧密校企共同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双高”建设期间,校企共编教材6本,新增技术创新成果11项,建成教师培训基地16个,接受教师下企业培训273人次,学生下企业实训3000余人次。
依托职教集团,学校还积极推进“教学、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双师培养及企业员工培训”“五位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入2个企业工作室,成立4个企业专家驻校工作站,成立机电产学研中心、春晖精密智能制造体验中心、优职产学研中心、浙江舜泉绍兴菜创新基地、“虞舜”餐饮文化传承与教育基地各1个。并加盟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上虞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成立省自动化学会创新驿站,共建机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乾乾耕耘,与时偕行。学校实施“一本毕业证书+多本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积极推行“技能导师制”教学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遴选上虞区内优质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行“双元六共”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成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击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新征程。如今的区职业中专,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地大踏步迈进。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矢志创新改革,在新一轮的‘双优’建设中争先进位,以高杆追求不断激发内生动能,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青春之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