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在第29届上海电视节的“上海视听”精品推介会上,制片人汪悍贤、编剧唐尧、马骋怡携《文城》亮相,发布了《文城》影视化的最新进展,并分享了改编背后的故事。
《文城》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动荡年代中,北方青年林祥福与南来女子纪小美相遇、相爱,但小美在生下一女儿后突然离开,再无音讯,林祥福背者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妻子小美所在的“文城”的故事……余华也是春风悦读榜的老朋友了,此前,《文城》曾拿下第十届春风悦读榜春风白金图书奖。
《文城》海报
《文城》是余华暌违八年之后创作的新作品,《文城》在出版之初,就已同步推进影视开发,新华文娱在作品出版第一时间拿下剧集版权,与腾讯视频合作,这也是腾讯重点开发的IP。
在过去的三年中,腾讯轻舟工作室以及制作方新华文娱一直在孜孜不倦打磨项目,在开发之初就邀请了著名编剧李晓明作为剧本总策划,加入早期创作中。
《文城》的改编难度也不容小窥,在寻找编剧中也遇到了不少瓶颈,为了寻找到合适的编剧,创作团队多方联系,求贤如渴,最后找到了唐尧、马骋怡这对黄金搭档。唐尧,曾担任《大江大河》的编剧,而唐尧、马骋怡,一起创作了《大江大河2》《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等多部作品。
制片人汪悍贤
剧版《文城》将通过对历史的深入考察,立体地展现主人公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和特定的时代之殇,为观众呈现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根象力的“文城”。
现场,编剧唐尧表示,刚开启《文城》的改编工作时也陷入了迷茫和焦虑:“感觉就像面对一座高山,《文城》是非常典型的文学性大于故事性的小说。”
直到读到毛主席在1930年写下的《寻乌调查》,才找到了打开《文城》的“钥匙”:1930年到1931年,毛泽东在赣北小县寻乌县中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数据的整理,将一个大家先前从未去过的县城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和剖析,让大家对寻乌县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
在用“寻乌调查”的思路对《文城》进行改编的同时,也强调《文城》的厚度:“我们也总在思考,为什么要让现代观众去关注100年前的故事,我们写的不是一段爱情故事,而是身处‘文城’的这些主人公林祥福、小美、阿强们耗尽一生精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拯救自己家庭的故事。”唐尧说。
编剧唐尧
编剧马骋怡说,为了让《文城》更加落地,让这个浪漫飞扬的爱情故事变得更具现实感和血肉感,她和唐尧也阅读了大量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文献资料,找到了一个改编的重要支点:棉纺。
棉纺织业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重要,对北美的经济崛起、日本的工业迅速发展有着极大贡献。
而中国也做过这样的努力:1920年代到1930年代之间,中国也曾试图通过棉纺织业的发力追上世界工业强国。
“找到这个支点之后,人物有了职业和目标,有了生活动线和轨迹。”马骋怡说。
而且棉纺织业还将剧中的几大城市串联:“林祥福所在的北方农村,阿强和小美所在的南方小镇文城,以及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甚至是伦敦、东京的棉纺棉纱交易所,它们之间有了非常奇妙的连接和化学反应。”
目前,《文城》目前还在紧密的创作中,预计明年3年启动拍摄。
编剧马骋怡
注: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