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很多双子星座。比如李杜(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元白、刘柳等组合。最让我感动的是元白和柳刘。
李杜之间的情感不对等。杜甫在33岁时遇到李白,当时还一事无成,李白已名誉天下。李白大他11岁,两人皆有游侠气,意气相投,结为好友,相伴漫游。李白处于主导地位,杜甫只是他的迷弟,盲从于李白。后来加上高适,三人共游江湖。两人在山东分手后,李白只字不提杜甫,而杜甫念念不忘,写了无数的怀念诗,对李白的诗歌极端推崇。一经相逢,他对李白的欣赏和崇拜就从未变过,哪怕是没有什么回应。这是一种很纯粹的喜欢,回忆和喜欢的本身就能让自己快乐。他对李白的情感,如同当代的粉丝追星,又有点单相思的味道。从中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品性:李白情薄,杜甫义厚。
元稹和白居易却是生死之交。白居易比元稹大7岁,但两人性格相投,政治理念也相近。在唐代,仅仅考中明经或进士不能授官,还要通过吏部铨试才能正式入仕。元、白二人先后考中进士后,都在长安孜孜不倦地备考,于贞元十八年(802年)同时取得官职,被正式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交往。
两人的身世也差不多,都是年幼丧父,母亲守寡抚养长大,寡母孤儿多成才。元稹年幼丧父,其母郑氏年轻守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还要时常忍受两个异母兄长的歧视,甚至被迫搬出了老宅。由于家贫请不起老师授课,元稹的母亲亲自教他。郑氏去世后,白居易受元稹所托为她写了一篇墓志铭,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讲述她辛苦持家的往事,真实感人。5年后,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墓志铭由元稹来写。当时元稹被贬江陵,无法亲自吊丧,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深知好兄弟守丧期间经济拮据,虽然自己手头也不宽裕,却三次寄钱资助白居易,总计有二十万。元稹中进士后,曾经被宦官鞭打,还被贬官,这就是敷水驿事件。后来他入朝做官时求助于宦官,被士大夫所看轻,有损名节。他虽然做到宰相的位置,但时间都不长久,导致了他第4次被贬官,从此再也没能重返朝廷。公元831年,元稹病逝于贬所,时年53岁。白居易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没有接受其家人的70万酬金,而是把这笔钱用于修缮香山寺。白居易还撰写了多篇的诗文来哀悼,比如《祭微子文》。甚至在他69岁的时候还做梦到和元稹一起同游,写下了《梦微子》: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两人的友谊生死不渝。元白两人诗文互和非常多,唱和了三十余年,往来诗篇达千首。同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元和体”的首倡者,世称“元白”。
柳宗元和刘禹锡也是一对难兄难弟。
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与22岁的刘禹锡同中进士。公元805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积极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他们开始了漫长的贬谪生涯。柳宗元的早衰早亡,和贬官永州有关,也和他忧郁悲观的性格有关。他是勇敢坚守的君子,“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这是他为昔日的同志、八司马之一的凌准写的挽诗,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刘禹锡豪迈乐观,和柳宗元性格互补。两人的诗风也不同:柳峭拔简洁,刘雄豪苍劲。
刘禹锡倔强,孤傲,冲动。贬官郎州十年,期间妻子病死,他独自照顾老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过得非常凄苦。他好不容易调回到京城,因为一首诗又得罪了权贵——“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调动到外地,离京城更远了,当然名义上是升了官职。柳宗元去柳州任刺史,他为刘禹锡说情,愿意和他对调,只为了能让刘禹锡离京城近一点。两个人在衡阳一别,竟成永诀。柳宗元在柳州种了很多柳树,柳州旧志称“柳人知学自此始”,后来病死,年仅47岁。死前将自己未成年人的孩子和遗稿,全部托付给刘禹锡。刘禹锡收到消息时恰逢母亲去世,在回洛阳奔丧的路上。得知消息后,他“惊号大哭,如得狂病”,写下《祭柳员外文》和《重至衡阳伤柳仪曹》,来祭奠柳宗元。并为他写了墓志铭。刘禹锡还为柳宗元抚养子女,把他的诗文编辑成册,集名为《柳河东集》和《柳宗元集》。对朋友可谓尽心尽责。回京两年后,他又去任地方官,他的性格其实不适合当京官。刘禹锡终年71岁,比柳宗元长寿。他晚年与白居易结交,又并称“刘白”。
在元白和刘柳的身上,我明白了何为“生死相托”,这样的朋友可遇不可求。
——————————————————————————
周三福利来啦!春风好书盲盒,内含三本春风好书,有作家签名版,也有全新的未拆封版,来试试手气,看看自己是不是幸运读者吧!
抽奖链接:点这里
抽到盲盒的幸运读者,阅读完盲盒里的书籍,也欢迎写一点读后感来我们的晚潮栏目投稿,期待您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安殷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