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时代什么类型的剧,都是写人生故事的剧。一部剧为什么能够成为爆款?这不是题材决定的,是创作者以自己的真诚和专业能力完成了一部让观众相信的人生图卷,要让观众相信,让观众认同,让观众感受到你的真诚。”
“拍戏是一个创意的工作,一个集体的工作,不是靠一个人的工作。我们行业的乱象就在于我们这个专业的门槛太低,甚至没有门槛,大部分剧组专业水平不高造成的。”
“怎么劝高片酬演员降片酬?我们说服演员有个最简单的方法,100块钱,你一个人拿走了90快,还剩10块钱给其他20个角色,你的戏怎么演?我给你选什么样的对手?没有他们如何成就你?”
6月24日,“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的主席大师班上,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阎建钢金句频出。
历史剧如何具备当代性?技术革新又如何影响电视剧的创作?主席阎建钢与听众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创作思路和行业观察。
精品短剧集兴起
谈及近年来电视剧行业的变化,阎建钢直言,最大的变化就是电视剧的特性在变。以前电视剧只是一个艺术门类,但现在它的特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人们的观剧方式跟以前大不相同,人人都有手机,能通过弹幕随时发表评论。
当下的电视剧已经不再是单向的艺术传递,而是成了一种交流方式。既有电视剧观众之间的交流,也有观众与电视剧创作者之间的交流。
随着各类视频平台的兴起,电视剧的剧情信息以更多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即便没有直接看过某部热剧,也能通过各种推送大致了解这部剧的主要情节。
而电视剧特性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电视剧创作、制作、传播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的改变,近年来优质短剧集的兴起,就是一个代表。
近年来,各个视频平台都陆续推出了有代表性的精品短剧:爱奇艺的迷雾剧场有《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腾讯的X剧场有《繁城之下》《漫长的季节》,优酷在今年的白夜剧场推出了《新生》。
精品短剧为何兴起?
阎建钢解释说,在只能用电视机观看电视剧的时代,一部剧集必须有一定的播放周期,周期越长广告效应才更好,所以电视剧也越拍越长。但在网台同播的当下,网络平台的收益方式已经不仅仅靠广告了,更要靠“拉新”(即新会员的注入),而这些新会员往往是年轻一代观众,他们的平均文化水平和海内外电视剧的阅读量远远超过其他传统观众群体。他们习惯了英美剧的故事节奏和事件密集度,不再喜欢拖泥带水的叙事,于是也就出现了倍速。
而各种问题的产生,也促使创作者们去思考:我如何让观众不倍速看戏?这里面的节点在哪?仅仅是语速加快吗?
“各平台都在强调一个词:精品剧。精必然短,长就不可能精。”阎建钢说。
短剧集的应运而生,在阎建钢看来,是一种必然选择:“无论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今天的传播现实,都给我们提供了样板,就是我们表达情感也好、故事也好、事件也好,可以长也可以短。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长不见得就好,我觉得短剧、中短剧必将在今后的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如何打造爆款剧
阎建钢早年以历史剧著称,三部曲《东周列国之战国篇》《秦始皇》《赵氏孤儿案》已成历史剧经典。
阎建钢以个人创作经验强调,好的历史剧应该实时更新,要具备“当代性”:“第一,你是拍给今天的人看的,必须具备当代性;第二,既然是给今天的人看的,既然是给当代年轻人看的,就要具备当代年轻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传达系统,也就是说你的表达方式,如何不让他们倍速看剧或者看两眼就弃剧。”
这种“当代性”是对历史剧的要求,更是对导演自身的要求。
阎建钢笑言,二十多年前拍秦始皇,拍出来的是那时自己心目中的秦始皇,“但我的经历、阅历、学习能力一直在变,这些变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价值观、世界观。我今天要再拍秦始皇,可能就跟二十年前不同了。”
阎建钢筹拍历史剧《契丹王》已经长达十年,仅剧本就磨了六年多,五易其稿,原因就是导演每年磨剧本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已经落伍了”。
阎建钢始终保持着高度警醒:“我们永远不要自满,你觉得你的认知是对的,但其实随便一个变化就能粉碎你。我在跟导演同行们交流的时候,我说我们这一代导演,一定要认清年轻导演们的价值,我们必须要把自己格式化。格式化一次,我们就要重装系统。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有资格成为今天这批年轻导演的同行,否则你必然被淘汰。”
除了历史剧,阎建钢还执导过不少经典的年代剧,比如去年热播的《人生之路》。
但不管是历史剧还是年代剧,在阎建钢看来,都是写人的故事:“一部剧为什么能够成为爆款?就是因为观众认可剧中的故事,认可剧中人物的命运、情感,而不是用弹幕在那骂你。我们拍任何一部戏,第一步要做到的是真诚和真实。”
电视剧创作没有爆款规律,但必须要专业:一部戏的成功,不能说明导演的整体的专业能力;一个演员演火了一部戏,也不能说明他的演技。一个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才是确保一部剧成功的底层基础。这是一个创意的工作,一个集体的工作。
如何看待AI等技术的兴起
阎建钢,同时还是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前不久电视剧导演委员会新成立了技术中心。
阎建钢认为,AI等技术的兴起,不仅仅是影视技术的变化,这场革命也必然导致导演语言的变化,从而导致导演思维的变化。
比如,过去只需要在后期才考虑的元素,现在需要从创意开始考虑。
阎建钢以屡次饰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唐国强为例,不久前,唐国强和他分享了一个故事:有家技术公司将他先前的一部戏,用极短的时间成功AI换脸,最后的成效也很好。
“从生产流程上来讲,将来的唐国强可以不用化妆,不用去现场,在棚里就可以完成一部戏,但是形态、体态、语调、情感表达要靠唐国强完成。以后在做制片计划、演员选拔的时候,就必然就要考虑这些问题,我到底请唐国强老师多长时间,我需要他多少个工作日在哪些地方去工作?”阎建钢说。
又比如,AI还可以运用到电视剧插曲制作中:假设一部40集的电视剧,以往请著名作曲家写歌,从创作到录制到完成,需要长达几个月,但当导演给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指令之后,AI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一部融合了全世界作曲大师经典作品的40集的配乐量,而且绝对没有侵权。
在阎建钢看来,就目前的AI技术还不足取代创作:“目前国内的公司还不足以凭借技术生成一部完整的电视剧:电视剧的创作是创意性的劳动行为,这种行为单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
但作为创作者,也应当积极拥抱这些这些变化,运用好新型技术:“你必须要脱胎换骨,必须要学习,要想到明天还有没有就业的资质。我们对待新科技的出现,还是应该敞开胸怀迎接他。”
“转载请注明出处”